最近,由于疫情影响和延期开学,一些中小学都开了网课。新的学习方式,着实让一些家长和孩子有点手忙脚乱。如果说从有利于疫情防控、让家长和孩子呆在家里不外出的角度看,也算是一件好事,但仅从教育本身来说,则显得有点着急了。
急着课程教学
对此,教育部专门发布通知、提出要求,认为现在寒假还未结束,学校提前教授学生新学期的课程着实不妥,不仅违反“减负”要求,也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对其产生反作用。建议在正常的寒假时间里,网课最好只给学生们传授一些疫情防护知识,或是心理健康辅导内容,确保孩子们能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
可有些地方没有这么做,为达到停课不停学要求,直接在网上开展课程教学,预习、作业、提问、背诵,样样都不少,只是把课堂教学换成了网上教学。
孰不知,这其实已经有悖于教育的初衷了。
教育是什么:教书育人;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可称为合格,仅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是不够的,这样的教训不可谓不少。
何况,现在还在假期,十年树木、百年育人,需要急这么一会儿吗?
急着全面推行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裂变式发展,网络教育、在线授课应运而生,并呈日益扩大的趋势。不可否认,这也是将来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方向。
只是在防控疫情的当下,匆匆忙忙全面推行,是不是有点着急了,要不为什么一些平台的服务器会崩溃、瘫痪呢。
再说,对于中考、高考的学生,因为课程需要,加上考试时间是否后延未定,只能按既定时间去准备,开通网课也无可后非,而对于一些小学生,也搞网络授课,这对于正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他们,是不是有点着急了。
为什么这么着急呢
有外在表现就有内在推力。着急推动网络教学的无非三个主体:
一是家长。担心因为超长寒假影响孩子的学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望,希望找到方式替代。
二是老师。担心因为开学时间的推迟,影响教育计划的实施,加上一些行政部门对停课不停学理解上的偏差,顺应家长的需要,刚好一举三得地开展。
三是商家。这可谓最大的推手。疫情让他们看到了商机,为了抢占这一风口,利用家长、学生以及教育的需要,铺天盖地的进行广告宣传、争相扩大领地。
其实,这都是现代社会焦虑、急燥的一个传导表现。
家长的焦虑、老师的担心,使网课走了偏。而商家们,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看来疫情下的长期居家,并没有让很多人在慢下来的生活中冷静下来。
凡事欲速则不达。
最近,河南省教育厅厅长在发布会后说了一段5分2秒的话,迅速走红网络,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战“疫”是“特殊教材”
他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教育奇迹的缔造者西南联大和学生志愿者支援汶川的故事。
西南联大与战争同行的8年,培养了3882名学生。其中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72位院士,数百位人文大师。
2008年(汶川)大地震,学生志愿者援助返回后,很多学生家长感叹,自己的孩子参加抗震救灾后,得到了快速成长,发生了深刻变化。很多学生家长赞叹,孩子们在灾难中(得到了)成长、历练、进步和不妥协的精神。
最后,他提到了教育的本质和追求问题:
在灾难面前,我们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家长,必须真正的风雨同舟、携手共进。我们需要共同面对、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承担,在教学条件变化、交流空间变化中把疫情、把灾难当成教材,把我们应该做的、能够做的、通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事情,做到最好、做到最佳,保持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共同完成好这场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进一步树立和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从容不迫的奋斗精神和赤诚仁爱、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真正与祖国一起成长。
本立而道生。走的再远,也请别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
真心希望用好这次大考教材,让灾难成为见证成长的足迹,让不幸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
所以,网课教学,请别太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