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那时的上海

从小生活在上海,却从来没有好好写过上海。

记忆中上海最美好的时光,还是停留在童年,少年和青春岁月,并不是那时上海有多么好,而是因为那时的我年轻。

大家都听说过上海的四大金刚,不过现在的做法和吃法都和以前不同了。

那时候没有外卖,要买的话。都是拿着锅,还有人人手里都有一根筷子

四大金刚作为主要的早点,那时候还要排队买,锅是用来盛豆浆的,盖子反扣在锅上,上面是放大饼或者糖糕。

筷子是最神奇,最强的爷叔一根筷子上能穿八根油条,步履豪迈,像是扯着一面黄旗往家赶。那时候真的是环保。

那时候的生煎小笼店挺多的,不像现在要专门去城隍庙品尝。

路边的店铺,那时大多叫某某饮食店,里面有面,小笼包子,还有美味的小馄饨。

那时,蛮多人家都是住的老洋房,有阳台和雕花栏杆。现在挺稀奇的,但那时候并不是,房子是国家的,每个月支付房费。

坐在三楼吃饭,窗口望出去,能够看见远方外滩黄浦江的江面,上面的轮船在缓慢行驶,船的汽笛声悠扬。

后来渐渐的,远处造起了高楼,就看不见江面了,但还能听见汽笛声。

再到后来近处也开始造了高楼,十几层的高楼遮挡了所有视线,连汽笛声也听不见了。

那时候的上海舞厅特别多,从百乐门到仙乐斯,相信老上海的六零后七零后都去光顾过。

舞厅乐队伴奏的都是上海老克拉乐队,穿着西装戴着贝雷帽,潇洒的键盘,浪漫的的萨克斯,还有激情的鼓手。

演奏的都是国内外的经典名曲,配合着布鲁斯,华尔兹还有恰恰的美妙舞步。

有日常也有夜场,基本上都是场场爆满。有的也不跳舞,坐在角落里点一杯茶,品着小蛋糕,也是听一场小型的音乐会。

上海的自然风光不多,不过有满多特色的公园,也有很多秀丽的湖,泛舟湖上,看着两边只有南方才有的郁郁葱葱的树和花草,觉得宁静又美好。

上海,我的家乡,以前的日子单纯简单,现在变化了,是丰富又方便,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都是人们心中永远的魔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