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们在地铁上不读书

摄影:Dina Belenk

前一阵,哈利波特电影里的“赫敏”在伦敦地铁上丢了100本书,随即引发热议。很快,国内的北上广等城市也开始效法起这种读书分享活动。

在广州,一个年轻培训师在地铁上放置了9本书,等待乘客取阅,但随后却遭遇了视而不见、误解占座、保持距离和保洁收书等尴尬。

后来,由黄晓明和徐静蕾等艺人领衔,某出版公司在北上广的地铁、航班和顺风车上放置了一万本图书供人阅读接力,也引发了一系列质疑。

比如:早晚高峰地铁拥挤,没地方放书。比如:这不是倡导读书,而是一场营销作秀。比如:照抄国外活动策划,没有新创意。

也有评论说,对比伦敦的经验,要注意国内的实际,表明活动的意图和玩法,这样可以避免乘客误解,也更容易达到预期效果。

其实,这场丢书公益活动在中国遇冷并不奇怪,那些质疑声音也合情合理。伦敦的读书传统有口皆碑,而我们只有在地铁上玩手机的习惯。

任何舶来品都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这也就注定是一段曲折的过程。比如说,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可口可乐。

这种著名的软饮其实在1927年就已经进入了中国,后来又离开中国。直到1979年,它又重返中国,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当时在北京,可口可乐只允许被卖给外国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又因为可口可乐含有咖啡因而禁止销售。

有趣的是,我们喝的茶也含有咖啡因,而且是可乐的6倍。而咖啡,其中咖啡因的含量是可乐的几十倍。

再后来,可口可乐终于可以公开销售了。这种洋气十足的饮料成为一种时尚,人们以送可乐给亲友为荣。1984年,普通中国人拿可乐的照片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

或许,可口可乐还不是最曲折的例子,但道理是一样的。接受新事物需要过程,也需要考虑实际,而时间是最后的良方。

地铁丢书这种公益活动也是一样,它脱胎于阅读传统深厚的西方,进入国内不可能一下子就被人接受,除非陈光标愿意在每一本书里夹上人民币。更何况我们的地铁拥挤不堪,还是拿着小巧的手机更方便。

不过,我还是有点不死心,很想知道在地铁里放几本书是一种什么体验。如果可以的话,分享出来也一定很有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