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生既是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在新发展阶段,民生建设已成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凝聚民族复兴合力的战略枢纽。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筑牢民生之根本,答好时代的考卷。
一、政策亮色彰显为民初心。政策落地需要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意见》以“公平、均衡、普惠、可及”为关键词,通过三项制度性突破构建民生保障新格局:一是取消社会保险户籍限制,让2亿灵活就业者获得制度性保障;二是建立医保跨省共济机制,破解“异地就医难”痛点;三是创新缴费激励机制,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更具弹性。这些举措直指民生领域“木桶短板”,体现了政策制定的问题导向思维。补齐这些短板能显著降低社会风险指数,维护长期稳定。
二、基层实践呼唤温度执行。作为民生政策“最后一公里”的践行者,需精准识别,建立“急难愁盼”问题动态清单,社区网格员每周采集群众诉求,同时运用大数据识别沉默少数群体需求。协同推进,整合民政、人社、卫健等部门资源,构建“政策服务包”供给模式。最后进行长效评估,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建立政策效果追溯机制。正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要求的生动体现。
三、时代呼唤担当作为。民生建设既是发展课题,更是政治答卷。从铜鼓县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幸福改造”,到雄安新区“1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实践,无数案例证明:只有将政策善意转化为群众可感的温度,才能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个“头等大事”。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新就业形态涌现等新挑战,基层工作者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文件中的“稳妥有序”转化为群众的“真切感受”。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需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书写民生保障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