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普陀一模】
在观点越来越多元的世界里,是否只有坚持自我,才能获得理想的人生?
1.作文审题
->关键词提取
理想人生&坚持自我
->核心概念的关系
实然角度:可辩证的
应然角度:可批判的
应然是指在纯粹理想状态下,事物应该具备的样子与规律,基于逻辑与伦理,体现着思维中的自洽与合理性。
实然则是在复杂现实环境中的事物实际表现与运行规律,反映了事物在具体情境中的真实面貌。
->拟定可运用素材
2.作文提纲
第一段:“起”(引出话题+表明立场)
人生之路,条条道路通罗马。坚持自我,或有用,但不是唯一路径。
第二段:“承”(解释核心概念+辩证其合理性)
确实,实现理想人生需要坚持自我。
->坚持自我 即回避价值茫然之中的相对主义而朝着一个方向坚定前行
->合理性:(1)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2)增加人的主观能动性 (3)实现价值兑现的重要工具
第三段:“转”(转折分析+批判其不合理性)
然而,实现理想人生未必要坚持自我。
->两者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必然/线性关系
第四段:“进”(质料因)
过分坚持自我的背后,是过分地彰显自我内部的优越感。
->自我来自于内部世界的思维活动,理想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共策结果
(社会的失范 涂尔干)
第五段:“再进”(形式因)
行为背后的目的因是想达到一种所谓的“螺旋上升”
->然而现实也可能只是“自然法”之下被安排好的结果
(斯多葛主义 宇宙决定论)
->人本身丧失了对外部性的观察
第六段:“补”(建设性意见+联系实际)
(1)建设性意见
坚持自我不是唯一性的工具,实现理想人生不仅可以从自身出发,也更要从环境、从周遭的人与事出发
(涂尔干 有机团结)
(2)时代思考
碎片化、观点多元化的时代之下,我们被给予了更宽泛的自由与选择。然而却有束缚的自由、被设计好的自由------这需要我们去斟酌、慎重而行
第七段:“合”(本体论+主题升华)
坚持是一种方法,而不是完整的行动策略。放下执着,也能够接近理想人生。
【补充】社会团结理论
社会团结理论是由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涂尔干提出的。涂尔干全世界第一位专业的社会学家,正是他使社会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的主要代表作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他毕生关注和研究的领域是社会的整合,也就是社会秩序问题,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团结理论。
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的最重要贡献之一,就是把社会团结区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种类型,并用来分析所有的社会,而不是社会中的组织。
机械团结
机械团结存在于不发达社会和古代社会,它是建立在社会中个人之间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即同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它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差异很小,集体成员具有类似的特质,即情绪感受类似、价值观类似、信仰也类似;由于人与人之间没有产生分化,这样的社会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个人的行动总是自发的、不假思索的和集体的;社会成员的相互依赖性低,社会联系的纽带松弛;社会同宗教联结在一起,宗教观念渗透了整个社会;要求绝对一致的压力不断压抑着人的个性,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机械团结的根本特征,是社会成员信仰、情感、意愿的高度同质性,而这种同质性只有在分工不发达时才是可能的。
有机团结
有机团结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由于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个人之间的差异性不断扩大,同时也使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迪尔克姆认为,分工越细,个性越鲜明,每个人对社会和其他人的依赖性越深,因而社会整体的统一性也就越大。分工造成的个人差异性损害了社会的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反过来又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因为分工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因此,分工越来越承担了原先由共同的集体意识所承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