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
一本极具故事性的小说;
一篇讽刺统治集团的檄文。
当这两个毫不相干的评价重叠在一起,《格列佛游记》,这部三百年来的文学名著就这样诞生了。
三百年后。
三百年前的经典被搬上了荧幕,《格列佛游记》的故事再度上演。
带着好奇而激动的心情,我走进了《格列佛游记》这部电影,走进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不得不说,原著中格列佛水手般的迅捷、勇敢,他的聪明才智,遇事的镇定、果断,以及其它方面的优秀品格诸如善良、有自己主见等等。这些优秀品质足以让他和他的人生熠熠生辉,就像一颗钻石光彩夺目。
相比于此,电影中的格列佛就要逊色得多。某公司收发室的一名小职员,这份工作一干就是十年,从未升职。自卑的性格使他褪去了钻石耀眼的光芒,只是一块石头,不被人所看好的石头。它的表面甚至蒙上了些许灰尘。
但电影中的格列佛似乎更受幸运女神的青睐。电影中保留了原著的一些经典片段,如利立浦特王宫失火事件。三百年前书中的格列佛用一泡尿挽救了整个国家,不仅不受到奖赏,还要因为触犯了“宫中禁止小便”这条禁令而担心被处罚、并招来皇后的怨恨;但电影里的格列佛在做了同样的事后,便从国王的“私人财产”摇身一变成为了他晚宴上的座上宾。还有一回,是“格列佛大战三百敌舰”,三百年前格列佛牵回50艘敌舰,但国王仍是贪心,还想要敌国整个疆域,格列佛拒绝后,此莫大的功勋反而成为同样嫉妒格列佛的海军大臣等人诬告他的“罪证”;而电影里的格列佛做出此举以后则成为了国家的英雄,受到了最高的待遇。(当然原著情节可能是作者的讽刺所需)。在小人国中的“无敌”使格列佛在弱者中为王,自卑的性格似乎也在一点点消失。
可是,当遇到更大的挑战(原将军叛国制造的机甲)并被打败时,他变得一蹶不振,那种心灵深处的自卑感随着失败如决堤一般倾泻而下。也就是说,格列佛内心深处的力量还是不够强大,只能打败弱者,算什么强大?
从被放逐到大人国到像机甲宣战并将其打败的这段时间,是格列佛真正走出自卑,做自己的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朋友的鼓励,女主角的支持等等。但我认为最关键的那一步还是自己。只有心中有这份信念,有这个勇气迈出这一步,才算得上成功。向机甲发起挑战,格列佛做到了,做了自己的王。回到现实世界,他的事业爱情双收,成为了公司的高层领导,做回自己,正如他自己在片尾所说——“世界上没有卑微的职业,只有卑微的人”。这块曾经不起眼、平凡的石头,内心却绽放出了独一无二的光芒。
其实,我喜欢电影中的格列佛,因为他像我们许许多多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但因为种种原因,却自认平凡,自甘平凡。如曾经的格列佛,也如那块蒙着灰尘的石头。但格列佛这样的普通人,不也通过努力洗褪了那一层灰尘,露出自己最接近钻石的一颗心吗?
相信每个石头般平凡的生命都可以绽放出内心中最明亮的光芒。愿这份光芒在夜空中长明。
罗日成
2018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