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翼明论语新诠第十一章(7)【1545】2025-6-23

唐翼明论语新诠第十一章(7)【1545】2025-6-23

(九)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仗荷蓧diào(古时以竹或草本的枝条编成用来除草的用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儿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8·7)

【释词】“子路从而后”句,“从”,跟从,随从;“后”,动词,落在后面。“丈人”,老人,后世也用来做尊称。“以杖荷蓧diào”句,“杖”,木棍;“荷”,动词,挑着、担着;“蓧diào””音(掉),一种除草的农具。

“植其杖而芸”句,“植”,这里是动词,插在地上竖起来的意思;“芸”也是动词,除草。

“杀鸡为黍而食之”句,“为黍”就是做饭,“黍”是小米;“食之”,给他吃,“食”读sì,音义都同(伺,动词,拿食物给人吃)。“见其二子焉”句,“见”音xiàn(同“现”),使动用法,使······来见。“杀鸡为黍,见其二子”,遵循古代待贵客之道,可见丈人是有文化的人士,所以孔子说他是位隐士。

“明日”,第二天。“反见之”的“反”同返回的“返”。“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句,“道之不行”是“知”的宾语,因强调而提前,后面再用代词“之”加以复指。

【大意】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碰到一位老人用木棍挑着除草工具。子路问老人:“你看见夫子吗?”老人说:“四肢不勤劳,五谷都分不清。谁是夫子啊?”把木棍插在地上就除草去了。子路恭恭敬敬地拱手站在旁边。(老人见子路有礼貌)留子路过夜,并且杀鸡做饭款待他,还把两个孩子引来见他。第二天,子路离开老人的家回到孔子身边,把这事告诉孔子。孔子说:“这是个隐士。”让子路再回去见他。但子路到老人的家时,老人已经出去了。子路(就向两个孩子转述孔子的意思)说:“隐士不仕是没有道理的。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如何可以废去呢?为了让自己一身干净,结果却坏了重要的社会关系。一个君子出任官职是为了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至于理想实现不了,我们早就知道了。”

【导读】这里的“丈人”显然跟上几段中的晨门、接舆、长沮、桀溺一样,都是因为不满周朝的政治而避世隐居的人;有的学者说是“殷之遗民”,很有可能。孔子很尊重这些人,因为他自己也不满意当时的政治,但是孔子不同意他们的做法,认为隐居避世太消极,从正常的社会关系(包括政治关系)中抽离出来解决不了问题。孔子的态度是积极入世,努力救世,即使理想实现不了也不能丢开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所以他周游列国,这国的君王不采用他的主张,他就去另外一国,总希望能有一个实现理想的机会。原因无他,就是一个仁人的不忍之心(同情心、怜悯心。语出《孟子》),所以永不放弃。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正式因为有孔子及其信徒们这一班热肠而坚毅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