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很多文学作品当中,都能看到一些感慨生命易逝的诗句,这些诗句充满着悲哀和渺茫感,这种感觉在文学作品中就会呈现出一种“清醒之美”。
例如:苏东坡所作的诗中就有一句:“事如春梦了无痕”,感叹着自己经历过的种种不凡之事,最终却也了然无痕。也因如此,他更加坚决而又深刻地爱好自己的人生。
更为重要的一层则是让我能够意志坚定地去正视一种合理的真实,这种真实能够随时让我们感悟到自身的缺点。
若是消除“人可永生”的观念,那么人类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尽量过得快乐。
这其中有着很浓厚的尘世气息:也就是包含着本能和情感的人生。因为只有获得正常的满足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谁是最会享受人生的呢?
在一些中国的哲学家对生活愿景的描摹里,基本的一致意见是:人类必须有智慧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孟子比较积极的人生观,再加上老子的那种圆滑顺从的观念,终于调和成了名为:“中庸”的哲学之道。
这种哲学将动与静融合,形成了一种妥洽的观念。使人们在人世间-这个不完美的天堂中也感到了一些满足和快乐。陶渊明就是这种典型哲学思想的代表者。
孟子云:最合适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优闲的、无恐惧的人。
在孟子眼中,“成熟的美德”是:“仁、智、勇”。
而笔者认为将“仁”改为“情”更加贴切。
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
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
我们的热情和情感随生命而来,这是天生而来。没有一个小孩子生来就是冷酷无情的。当我们逐渐失去少年心,我们才会逐渐失去我们内在的热情。
当我们在获取“世界经验”的同时,也对于我们的天性进行了百般摧残。渐渐地,我们学会了虚伪矫饰、冷酷麻木、残忍……
因此当一个人自夸自己人生经验丰富和成熟的时候,他的神经显然已经不敏锐了也不敏感了,而是麻木迟钝的。
这个世界上冷酷心肠的人实在太多,虚伪不实的人也会被当成聪明人。
不过我实在难以理解这两种人,因为在我看来,一个对生命热情而有情感的人,或许会可爱地做出一些愚蠢和鲁莽的事;可是一个内心空洞毫无感情的人,却完完全全只像一张讽刺画而已。
可是人生毕竟是残酷的,一个热情慷慨的人,经常会受到心机深重的人的算计和愚弄。而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为慷慨疏忽大意;那些因对朋友过分信任的人,有时也会受到朋友的哄骗。
可是即便如此,我相信懂得人生真谛的人,不管在何种囧境下,诸如悲哀之类的负面情绪终究会烟消雾散。他们也依然会相信:在这若地狱一般的尘世中,有美好的东西值得相信与期待。
所以他们的快乐依旧会回来,终究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