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333
p334
这两篇可能更直观的看出来孔子时期的儒家的所求的“仁”是一种“以其无私顾能成其私”(《道德经》)的追求。而百家中的墨子“兼爱”,以及上文引用的《道德经》文辞,还有本文《论语》之中的对于“仁”的描写,无一不是对于无私品格的赞美提倡。可能也正是因为次,由一代又一代人继往开来的投入到舍己为人的时代长河中,才护佑着民族传承至今。可能今天我们大众始终难以达到这种境界,所以当今我们才会格外称颂这种令人乐道的品格。
2.
p338
我们对于许多问题大概都有三类回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但想表现出知道。我们决定不了生,除去自我了断外也很难决定自己的死,我们只能决定自己面对生活要做出什么样的抉择,所谓的别无选择,也不过是确定了自身选择后义无反顾的自我解说。有诗人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回答》),可是卑鄙还是高尚,我们人生答卷是我们自己书写。即使每天学习,我们每天也都有新的问题,可能我们也会陷入知道了什么也更不知道什么都困境,但是不必气馁,这个求知过程中的不知,是不是也能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情况不该或者不是呢?我们生来无所耳闻,我们走后也无所耳闻,我们能做的可能也只是竭尽一切答好自己当下的答卷,然后静听命运的审判。毕竟客观世界是变化的,真理的解读也是与时俱进的,我们要允许人力的有限,允许误差的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