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人眼中,你是傻B还是牛B?你是不是傻B,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你的内心深处肯定有一个希望自己变牛B的渴望。
要想成为一个牛B的人,各种鸡汤文已经告诉我们:你要不懈努力呀,你要勤奋啊,你要坚持,你要……
但是这样真的有效果?
且看《罗辑思维》怎么说。
2016年8月19日这天的《罗辑思维》,话题从《异类》提到的一万小时理论开始。罗胖似乎不太认同一万小时训练成就天才,“勤奋”是农耕社会取得成功的固有传统,但现在并不适用了。这让我想起了沪江网校一位老师讲到的新乌鸦喝水的故事: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但不多,瓶口又小。它喝不着水。它看见小河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它想到了办法。于是它一趟又一趟衔着石子投到瓶子里。最后乌鸦累得只剩一口气了,它突然想到:妈蛋,小河边!想到这里,乌鸦吐血身亡。
虽然两者的出发点不一样,但矛头都指向了我们素来视为好品德的勤奋。
我听完之后,感觉其实罗胖说的跟《一万小时天才理论》那本书讲的一部分实质是一样的。
这一期内容的关键词是刻意练习。
先说练习。
这里要练习的不是简单的动作,而是基本功的练习。所有的知识体系都有自己的套路,或者说成形的概念,而联系就是针对这些进行重复训练,即针对性重复训练。只有这样,大脑的神经细胞才能一次次过电,最终相连形成回路而成为自然而然的下意识。
在这里,最为重要的就是“针对性”的对象,也就是说你要重复训练的东西到底应该是什么,这个在练之前一定要搞清楚,否则就不是事半功倍,而是事倍功半。
再说刻意。
讲到这里,罗胖举了扎克伯格的例子。即便在普通人眼里,扎克伯格如此成功,但这样一个大牛每年都为自己树立不少的新目标,比如每天认识一个新朋友,每天跑1英里。这就是一种刻意。当然,它还有更深层的一个含义:持续做你不会做的事。
对很多人来说,都不愿去挑战有困难的事,更愿意遵从自己的习惯去行事。而这就是所谓的舒适区。与舒适区并列的还有另外两个区,一个与舒适区完全对立,毫无舒适可言,叫作恐慌区。什么都不知道,无从下手,就是这样的状态。而在这两个区中间有个过渡地带,叫作学习区,也叫作脱离学习区。只有通过在学习区的不断练习,将恐慌区慢慢变成舒适区,我们才能变得比之前强大。
在可以练习时,还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即时反馈。只有即时反馈,才能知道自己练习的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据此不断对行为进行修正,进而往正确的方向前进。
要让自己变得强大,从此成为一个牛B的人,你确实需要努力,但你更需要明白的是这种努力不是傻B式的坚持。
#从零开始学习写作#No.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