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有生于无——掌握事物发展的动态特征)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主题和前后文关系】
阐明事物的动态特征:规定性由规则性带来的变化形成。本章是第二十五章中“反”的理念在社会文化发展上的运用。
【词语释义】
“反”:返回自身(见第二十五章)。
“反者道之动”:事物返回其自身的过程是因循事物发展的规则性的运动过程。
“弱者”:柔弱的地方。
“弱者道之用”:在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事物柔弱之处是最能发挥事物规则性作用的地方。
“有”:具有,具有规定性,事物因为具有规定性而存在;
“天下万物生于有”:所有的自然物都以事物的规定性和规定性的具体表现为生存基础。在主观思想中,所有关于自然物的概念都以规定性和关于规定性的知性理智为存在基础。
“无”:不具备规定性,对事物规定性的扬弃。
【叙事逻辑】
“有无相生”,“无”因为规定性的缺失和与“有”的对立,而蕴含变化,变化的遵循即是事物发展的规则性,也就是“道”。所以“有生于无”的过程表现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其中“反者道之动”是发生变化的条件,“弱者道之用”是变化的过程和结果。而本章作为《德经》的第三章,其内容观点在《德经》中的意义即是:“反者道之动”在社会文化中进行,“弱者道之用”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动态特征,这一特征使得“善待”成为思想原则。
【白话文】
事物回到其存在着的规定性的过程是因循事物发展的规则性的运动过程。在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事物的柔弱之处是最能发挥事物发展的规则性的作用的地方。所有的自然物都以事物的规定性和规定性的具体表现为存在基础,而事物的规定性产生于扬弃了规定性的事物发展的规则性的运动。
【举例】
水之所以是水是因为由水分子构成,这便是“天下万物生于有”。而之所以要去买一瓶水,这是因为我的身体中缺水,同时店老板还缺钱,这便是“有生于无”。现实中的买水行为就是这样:不仅要考虑手中的钱、喝水的迫切性,还要考虑所买的水是不是由水分子构成。从我对水的需要返回所要买的水是不是由水分子构成,这是“反者道之动”。而我与店主之间的互动就是“弱者道之用”,拿着刀子去抢买不回来水。
【深度解读】
由此可见,第三十六章所说的“柔弱胜刚强”是建立在社会文化发展基础上的,如果只从局部看问题,亦或者社会文化并不处于发展进程当中,柔弱不能胜刚强。柔弱是否能胜刚强是考察社会文化是否正在发展的试金石。
“有生于无”的思维是重视事物发展规则性的思维,是道思维,不能用名思维去理解,也没法理解。道思维并不会排斥名思维,而且这两种思维时刻在寻求统一,所以不必担心道思维会留下什么遗憾。只要回到现实中,只要将“有生于无”的观点运用在具体事务上,实现“无有入无间”(见第四十三章),所有的担心都会消失。
“有生于无”的观点,类似于黑格尔的纯无通过“易”产生纯有的观点。所不同的是,以“反者道之动”为前提,使得“有生于无”排斥了一切客观唯心的念头。而纯无产生纯有的说法不能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