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舌尖3结束的第15天,大家已经淡忘了几天前还有个美食节目被网友疯狂吐槽。豆瓣评分最终没有跌破4.0,很多“预言帝”“评论家”已经被打脸了。大家的视线已经从舌尖3转变到了其他阵地,不管是热搜榜还是当红综艺、肥皂剧,他们总有吸引观众的方法。
很多人称“舌尖”凉了,我觉得凉的是人心不是节目。
透过舌尖3,再纵观2018年年初的几件大事,互联网上正在掀起一股风浪。庆幸的是这股风是正能量的,不幸的是舌尖3成了这股风浪最后的牺牲者。
年初“李小璐”事件掀起了娱乐圈的狂潮,随着而来的是网络上不可控制的铺天盖地的言论。从普通网友到自媒体大V,每一个人对此事件津津乐道。不管是新闻平台还是娱乐公司都对这个事件密切关注。该事件的连锁反应让人意想不到,由PGone个人问题为导火索,嘻哈圈被整顿;由天佑个人问题为导火索,直播圈、喊麦文化被整顿。这一年年初不省心,微博热搜榜下架了一周,同样被整顿。那么在当今互联网流行的娱乐文化下,到底还有多少需要整顿的东西?
就在18年初,很多不玩微博的人玩起了微博,很多从不八卦的人也开始道听途说,很多忽然冒出的小鲜肉成为人气偶像,很多不知道演过什么作品的演员不停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那一瞬间就如同互联网的水渠开闸了,洪水般的信息涌过来,但是我们却无从分辨。伴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同时有营销号在投机倒把,2018年初我们都以为这个世界已经被娱乐占领了。正如很多网友的评论:“将军枯骨无人问,戏子家事万人知”。如果给这段时间一个评语那肯定是“娱乐至上,文化乱象”。
幸好广电及时严整,互联网风气乱可以说是存在已久的问题。这时我们也需要思考:网络文化是不是当今人们文化索取的最好途径。
舌尖3的如期播出想不到却是一个不好的开始,舌尖3的反响如此只能说互联网风气治理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为何这样说我来分析一下。
舌尖孕育于美食而且成功于美食,当舌尖3讲“美食”不再那么“好吃”问题就出现了。网友对舌尖3不买账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点:美食讲的少,内容有错误,镜头感差,文化说太多。如此评价当然是参考了舌尖前两期。如此说来一个节目似乎要十年如一日的持续下去,不能改变更不能俱进,一旦有违观众便不买账了,这一点也是由于互联网文化影响太重。
我们知道现在很多人气大V、网络爆文,自媒体大亨都有很多粉丝支持,其实并非是粉丝在支持他们相反是他们在支持粉丝,同意粉丝的观点。当今潮流内容营销至上,最终目的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很多自媒体领域的人都认同一个观点:要写粉丝想看的东西!要做粉丝想看的内容。这就好比直播,底下评论想看什么屏幕上就表演什么,如此才能收获更多粉丝,才能获得更多礼物。
所以说内容传播者已经不需要独立创作了?难道如今的文化只是在胡乱的传播而非有目的的引导?文化传播也变得尊重读者就像尊重顾客一样毫无原则?
而舌尖3很不巧的这时候出现,它与当今的娱乐潮流格格不入,虽然它将文化贯通于美食想表达更多值得国人思考的东西,但是当骂声出来的时候大家便都来不及思考的跟上去骂了。因为有豆瓣这个大家心中“权威”存在,大家都坚信是“舌尖3”错了而非大家的眼光有问题。甚至很多网友一听到舌尖3差评如潮直接不看节目,而是看大神们影评和网上的评论再做定夺。可以说这是互联网信息获取方式的一种强烈体现,因为时间紧迫大家都想直接看到别人口中好评的东西,自己已经没有时间去评判东西,更怕已经没有意识去评判东西。舌尖3口碑如此到底是民心所向还是个别人带的节奏已经不得而知,趋势和潮流的问题就不再过多讨论了。
别让舌尖3成为国民素质的照妖镜。舌尖3并非互联网文化的产物,它虽不完全顺应大家的想法但导演肯定不是想刻意违背大家的希望。如果出于尊重,请看完舌尖3再给一个用心的评价;如果是内容形式不喜欢,可以提出中肯的意见;如果节目犯了错,请给节目组纠正错误的机会。不要像对待互联网产物一样对待舌尖3,这可能是比评0分更让制作者寒心的事了。
不要听到别人喊好就支持,也不要别人差评就侮辱,舌尖3的文化底蕴和良苦用心也许不容易让人捉摸,也许它与当今互联网飞速的节奏不尽同步,但还是想说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如果对自己的言论和想法已经不负责了,对待他人又怎能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