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询问我,感觉自己是抑郁症或者抑郁倾向,该如何判断;感觉自己只是一点心理不舒服,有必要去看医生吗。我的建议是,去看医生,去相关心理咨询的机构,哪怕只是一点,也务必去看看。
我知道在很多人的眼里,看心理医生不过是填一张颇有倾向的调查表。我过去也在中国看过心理医生,还算有所了解。美国也一样,如果是简单的抑郁症评估,到诊之后会让你填表,问题也就是那些:食欲怎么样,睡觉怎么样,注意力怎么样,有没有自杀倾向或者行为,感觉自己孤独不孤独……抑郁症评估的表也就一张纸,我确诊之后去看专科心理医生的时候,活生生填了半个小时的表。
其实在看诊断之前,哪怕开始吃药了,我也没觉得自己是一个抑郁症患者。
我没觉得自己“病了”——只是没有食欲,不会饿,也丧失了料理的热情;只是有时无法集中,怎么都干不下去事情;只是偶尔会胡思乱想,我以为这只是悲伤的后遗症;只是嗜睡,睡得比以前多,什么时候都能睡过去;只是对什么事情都没了兴趣,看自己以前最喜欢的电视剧也没有什么感觉。只是走在街上,沐浴着太阳的余热,看着两旁欢乐的人们,感觉自己与这个世界毫无关系。
这并非这一朝一夕的东西,如果这算是病,那可以说在很久之前我就“病了”,只是突然恶化,只是压抑很久的情绪爆发了出来。我唯一感觉到自己“病”的时候,就是这一个月经常会突然不想干任何事情,完全无法集中,明知道有很多作业在等着自己,却毫无办法。仿佛身体不是自己的,灵魂也不是自己的。
这种爆发却也只是海底的火山,鲜有波澜。
所以哪怕我填了表,我也没觉得自己病了。这就是为什么诊断是医生的事情。表格只是一个自我评估,医生会通过与你谈话的方式了解确认具体的情况。因为人会撒谎,会夸大,会故意隐瞒,会错估。医生会通过谈话的方式对你的心理状态或者身体状况进行具体评估,并对很多类似的症状进行区分。比如睡眠障碍,可能是抑郁症引发的失眠,也有可能是白天睡多了。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与能量等级,能够从谈话中判断出来。
那为什么一开始就不进行谈话,非要填什么表格呢?因为自我评估是很重要的一环,那是病人对于自己的定位。连不诚实的行为,都会变成判断的重要指标,为医生提供参考。在中国看心理医生的时候,我就对自己的状态撒了谎,佯装无事儿,但是医生在交谈之后还是开出了药方,我的谎言是徒劳无功的。
所以若你觉得心理不舒服,就像身体不舒服一样,去看医生吧。不要自己擅自用什么“百忧解”,而是将判断交给专业人士。正如我之前的文章所提及的,抑郁症有不同的等级,也有各种类型,不同的诊断都有相关的医学标准,连学心理的学生都很难给自己下诊断。相信医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对自己好一点,对自己的心好一点。
若你偶尔有不适,却像我一样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病人,觉得自己还能挺下去,也请小心一些,看看医生怎么说。食欲、睡眠状况或者注意力上的变化,自己精神状况的不适,都可能潜伏着危机。一次咨询,可能就可以及时地获得治疗,或者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若你身边有和我一样看似无事的抑郁症患者,请对他们宽容一点。不说不代表不苦,不哭不代表不悲伤,不叫不代表不痛苦。你看到的笑容,可能只是他们的考虑,并不想让自己的痛苦给他人带来负担。而你的理解与不妄言,是对于这份温柔最好的回报。只有当心理疾病告别误解与污名化,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寻求专业帮助,才会让更多的患者从抑郁症的魔爪中挣脱出来。
周边有朋友去看心理医生了吗,那请像对待其他身体疾病的患者一样待他。
心理不舒服吗,那就把自己,交给心理医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