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日看了一部台湾电影《老狐狸》,个人感觉这部影片不仅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欲望与挣扎。看完感动到在心里呜咽了很久。
电影主人公廖界是个十一岁男孩,妈妈早逝,跟着面容清秀心地善良却又多才多艺的爸爸两人过日子。爸爸是酒店领班,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地工作,却买不起房,也开不起理发店。他们把水龙头拧到滴水状态节约水费,洗澡快结束时为了省点煤气费大喊着“关瓦斯”,每天把酒店里客人的剩菜打包回来当晚餐,亲手给儿子做了参加弟弟婚礼的白西服,看电视时随手糊纸盒挣得一点微薄的收入……但他依然不炒股,依然在乎别人的感受,依然会因为儿子对邻居的出言不逊甩手就是一个巴掌,依然在儿子好不容易“买到”便宜的房子后大方让给别人……
房东谢老板人称“老狐狸”,有意教给廖界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人”(利用信息差,不要在乎别人感受,和强者交往。。。)。
小小少年为了迫切帮爸爸买到房子,为了摆脱受欺负局面,也想要学会铁石心肠,想要站在强的那边,想要让自己曾经害怕的人变得畏惧自己。他拼命念叨着“干我屁事”,迫使“老狐狸”以低价把房卖给了他。却在得知爸爸把他们的房子拱手让人后感到了失望的崩溃。
他骑车拼命想要逃离这个窝囊的爸爸,在长凳喘气时良知被那位可怜的妈妈唤想,那位妈妈感谢他捍卫自己的同时却还是对曾经欺负他的人保留了一份善意。
正是这个关键时刻的提醒让他心神归位,重归善良。这时爸爸赶到,他表示理解了爸爸,并和爸爸紧紧相拥。他怎么会变得心狠眼硬呢?那是对爸爸的背叛!
多年之后,等他长大成人,他拥有了老狐狸那样的精明,却依然保留着和爸爸一样的善良——用旧的刀片,会小心包好,以免伤到收垃圾的人;帮富豪设计山间的房子,为了不影响小学生的视线,特意设计成种满草的平顶——精明是他的外壳,善良是他的内在。他以这样圆融的方式在人世间游刃有余地行走。
喜欢这部电影里点点滴滴的细节,喜欢那些九十年代初台北街头的路边摊,喜欢摊子后面一直忙碌又热心淳朴的老板,喜欢那个身材窈窕又善良温柔的林秘书,喜欢父子俩在出租屋里度过的那些时光,喜欢那条街上有时伴着晚风传来的萨克斯的低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