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24小时,任你是谁不可能创造出更多的时间,不可充值不可重置。很多人是不是觉得每天时间不够用,恨不能每天有25个小时,也觉得分身乏术?
一天过去了,躺在床上想一想,今天好像还有任务没有完成?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做,已然这样,就带着遗憾睡觉吧,明天醒来依然照旧,重复前一天的时间步骤,终其一生,时间游走了,没有带上你。
仔细梳理一下,你的时间是不是完全用在恰当的地方,是不是刷刷抖音,看看朋友圈,几十分钟溜溜达达就过去了。你的时间真的就成了水货,满满的水分啊!
最近学习一个词:时间颗粒度——就是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前苏联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柳比歇夫一生发表了七十多部学术著作,按照我们对于科学家的认知,一定认为他肯定是夜以继日,昼夜不舍地在工作。
其实不然,他每天的工作时间只有4个小时,他的睡眠时间是每天10个小时,比我们现在的初中生、高中生睡眠时间还长。
柳比歇夫的时间颗粒度是分钟,他自创的《时间统计法》,从1916年到1972年他逝世的前一天,一丝不苟地记下他所有的时间,精确到每一分钟,通过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通过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从而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
期间他不断完善这一统计方法,并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那些所有的时间下脚料比如乘车、开会、排队、散步柳比歇夫都会精致地用在读书、观察、思考。
柳比歇夫悠悠闲闲过了一生,同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他在时间管理和利用上是神一般的存在,望其项背。
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会多给你一分,也不会少给他一秒。我们和牛人的差距就在于时间的运用是否高效的,时间的“粒度”是否可以提高的。
说来惭愧,我的时间颗粒度是天,我以往会每天在本子按照轻重缓急上列出当天必做事项,完成一项就勾掉一项,每天晚上对照,注明完成的结果如何,没有完成原因在哪,突发事件也记录下来。今后需要核对翻出本子查找起来也很方便。
学习了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我要改进自己的时间管理,把时间颗粒度精确到分钟,做一个精准时间统计,当然最主要是先把手机管理好,集中精力工作,不看手机,集中时间回复信息。
记录时间,给自己设立清晰细致的路标,形成一个及时反馈的机制来帮助改变自己的行为。当你要把时间花费在哪写下来的时候,就比较不太好意思浪费时间。
比如我看朋友圈的时候,想到这一段时间要写下来,标明“看朋友圈”,就觉得由衷地羞愧。
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学习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在自己的领域深耕,不知不觉,时间里的水分就挤出来了,我们就成了时间的主人,人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