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苦苦追求的“工作生活平衡”,或许是个伪命题

开学第一天,把娃顺利“投送”到学校,终于迎来一段难得属于自己的清静时光。秋阳正好,微风不燥,突然想起已经许久没有去爬山了。于是临时起意,收拾简单行装,投奔到大自然的环抱中。

漫步山道,树影斑驳,鸟鸣清脆。不时能看到几位护林员骑着电动巡逻车缓缓经过,车后还跟着一条乖巧的大黄狗,悠闲自在,走走停停,仿佛他们不是在工作,而是在享受这山林之间的宁静时光。

那一幕,蓦地让我想起了我的公公。

他退休前是在一座深山水电站工作的。那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群山环抱之中,只有一座不大不小的电站、一栋两层楼结构简陋的宿舍,以及两三位轮班值守的员工。采购生活物资要骑摩托车到十几里外的小集市,日常饮水靠的是山泉,手机信号时有时无,电视只能收到两三个台。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这样的日子该是多么寂寞、多么清苦。终日与机器运转的嗡鸣、水流奔泻的哗响为伴,没有城市的繁华,缺少人际的热闹,时间仿佛被拉长,又仿佛停滞不前。

但公公却把这样的生活过得津津有味:

他在宿舍门前种了一棵桂花树,秋天开花时,香飘满院;又在旁边的荒地上开垦出几畦菜园,依时令种上青椒、番茄、南瓜、小葱。甚至还围了一小块地,养了十来只鸡鸭。每一天,他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去检查水位和设备运行,之后定点巡检线路、记录数据。剩下的时间,他便浇水施肥、修枝剪叶、喂鸡拾蛋。

我曾问他:“在这大山里日复一日,不觉得闷吗?”

他笑着回答:“闷什么?水声是音乐,青山是朋友。我自己种的菜、养的鸡,比市场上的好吃多了。”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原来世界上真有这样一种状态:生活即工作,工作即生活。

我们总在说工作生活平衡,总在追求“下班之后才有生活”的理想模式,抱怨加班太多、压力太大、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但有没有可能,那些我们苦苦追寻的“平衡”,其实只是一种内在状态的投射?

就像我的公公,他的工作场所就是他的生活空间,他的职责所在就是他的日常节奏。他没有把工作视为对立于生活的异己,而是将它融入生命本身的流动中。浇水种菜,是生活,也是工作之余的充实;巡检设备,是工作,也是与这片山水朝夕相处的缘分。

这不禁让我想起《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他远离城市喧嚣,在湖边筑屋而居,耕种、阅读、写作、思考,将生活过成了诗。

有些喜欢旅游或者美食的博主,天天不是在旅游、吃美食,就是在去旅游、去吃美食的路上,因为旅游、吃美食既是博主的工作也是博主的生活。

又想到日本著名的木匠秋山利辉,他创办的“秋山木工”实行严格的学徒制,要求学员不仅学习技艺,更要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在他看来,一个杰出的匠人必须将工作与生活融为一体,品质与心性皆在点滴日常中磨砺而成。

这些人从未将工作与生活视为需要“平衡”的两端,而是在其中找到了统一的意义感。他们不需要“逃离工作去生活”,因为他们本就活在工作和生活彼此交织的真实之中。

反观我们很多人,每天穿梭于写字楼与家庭之间,看似明确区分了办公与休息,却常感觉身心俱疲、时间碎片化。或许,我们缺的不是更多的时间,而是那种将工作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工作的心态和能力。

说到底,工作与生活本就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能够把它们融合在一起的人,未必是选择了某种职业,而是选择了某种态度——认真对待时间,踏实过好当下,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经营出自己的节奏与生趣。

所以,当你下一次为“平衡”而焦虑时,不妨问问自己:是否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更真诚地投入?是否可以把工作看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对立面?是否能够像那位深山里的老员工一样,在平凡中栽种自己的桂花,在简单里喂养自己的安心?

生活不在他方,幸福不必逃离。最好的状态,或许正是如我公公那样——在哪里工作,就在哪里生活。在哪里生活,就在哪里生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