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四季(二)

        《红楼梦》里的秋天被淋漓尽致地从第三十七回写到四十八回,从七十一回写到七十九回。欢欢乐乐,悲悲切切,缠缠绵绵,离离合合……

        这个秋天,结海棠社,咏白海棠,吃螃蟹,写菊诗。

        这个秋天,黛玉拟《春江花月夜》之格,提笔写了一首《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秋花、秋月、秋风、秋雨,惊破了绿色的幻梦。

      这个秋天,赏菊最为风雅,众人一咏菊花,写《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

          这个秋天,菊花上了头,荷叶式的翡翠盘子,贾母拣了一朵大红色的簪于鬓边;菊花插于瓶,一行人来到探春的房间,看到一个斗大的汝窑花囊,插着的也是满满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鬓有菊花色,案有菊花香。         

        这个秋天,风雅的事儿中间插播了一些不堪的剧目,陶醉风雅之余又被拉回庸俗的日常。

        这个秋天,贾府遭难之前的预兆,暗合着“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红楼梦》里的秋天啊……好了,语文老师的千愁百结开始了:

            美育教育

      “音乐多,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吹起来就够了… 这里贾母仍带众人赏了一会儿桂花,又入席换暖酒来。正说着闲话,冷不防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

      这一段太妙了,笛音竟然带着桂花香味传来了。感受到了吗?声音里面竟然有味道!这个园子一定是一所美学的大学。

      贾母带着她的子孙们在玩,玩文化品位,玩对声音文字修辞的讲究,玩他们对文化典故的熟悉,贾母在对他们进行美学教育。

        我们今天怪孩子们语文程度下降,作文写不出来,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记忆跟经验,孩子们有时写的是“假作文”,我没有危言耸听。一个好作文的标准,绝对不是文字的问题,是生活经验的问题,是内在感悟的问题。有时候我觉得语文课不妨把孩子干脆带出去,看景致回来自然会沉淀成好的文学。

      有次,我带着孩子在校园“呆”了两节课。坐在铺满银杏叶的地上,举着一枚枚“金黄”面向太阳,静静地看着,看着……再摇摇手中的“小扇”,听着,听着……就这样坐着,坐着,风儿吹过脸庞,思绪在胸中荡漾……仿佛看到身着芭蕾舞的小姑娘,蝴蝶扇动它的翅膀,做一对叶子耳环,给妈妈带上……

      美育,通过美的情感、美的言辞、美的气度……让孩子们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让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风貌和谐融汇在文字中。

              文字的声音节奏

          “王夫人道:凭老太太爱在那一处,就在那一处。凤姐道:藕香榭已经摆下了。那山坡下两棵桂花开的又好,河里水又碧清,坐在河当中亭子上,岂不敞亮。看着水,眼也清亮。贾母听了,引了众人往藕香榭来。原来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众人上了竹桥,凤姐忙上来搀着贾母,口里说:“老祖宗只管迈大步走,不相干的,这竹子桥规矩是咯吱咯喳的。”一时,进入榭中,那边有两三个丫头扇风炉煮茶;这一边另外几个丫头也扇风炉烫酒呢。湘云笑,一面又看见柱上挂的黑漆嵌蚌的对子,念道: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

      看,看,它多顺口,多有表情,一点不做作,一点不拖沓。念,念,你会发现声音的节奏,长短相间,起伏顿挫,出于自然……

      好,真好!

      能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是一件多有趣的事。读着《红楼梦》这一段秋季的描写,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舒缓,连贯,产生出极愉悦的感觉。

        写作文,声音节奏上要完美些,语文老师看到好的作文,一气呵成读下来,读完酣畅淋漓,如饮甘泉,筋肉仿佛在奏乐,在跑马,在荡舟,想停也停不住。没有语言节奏的作文呢,可要苦了老师,读着,“堵”着,好不容易读完,又不知所云,还得重头再来,周身筋肉都感觉局促不安,好像听厨子刮锅似的。

      所以,咱写东西,一定要先把思想情感洗炼好,然后源源涌现,力求自然。写的时候,响亮些,斩截些,委婉些,绵长些……这样,文章在声音节奏上不会有什么大毛病。

        好像有点难,怎么办,那就多看看《红楼梦》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