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几道乐山的美食

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多年前沐川诗人宋炜在重庆鹅岭开食肆,取名“上南道”。菜谱多系乐山、眉山、五通,犍为的特色菜。

对于吃,宋炜有发言权。且不说诗人自来的味觉和嗅觉灵敏,早年间主持“美食地理杂志”,跑了不少地方,吃了不少有特色的美食。中央电视台拍摄“食尖上的中国”,好多信息源都来自宋炜,包括乐山西坝的豆腐,也是诗人亲自带着摄制组去呈现的。

民间社会对于美食是有自己的认识。乐山作为岷江中游一个重要的码头,明清以降,大量的移民南来北往,加上地处大小凉山的边缘,丰富的食材,湖广地区的饮食习俗,形成了川南有特色的地方菜品。

我的记忆中,有几道乐山美食始终留在舌尖。

第一道白宰鸡(又叫白切鸡)来自我母亲的三姐,我喊三孃。三孃是个美人胚子,白马场的人,娘家是当地的地主,打小不愁吃穿,构成了她对美食的基础认知。三孃十八九岁下嫁乐山荣升店当了少奶奶,针线活做的好,也会做菜。

许是对美食的尊重,没有合适的公鸡,三孃是不会做白宰鸡的。白宰鸡首选当地的土鸡,吃飞虫蚂蚁自然成长,没被腌割过,刚刚长到开叫的时候,一副雄纠纠好斗模样的公鸡为上。

地道的白宰鸡不是什么鸡都能做出来的。

趁公鸡活蹦乱跳,把翅膀上、尾巴上的羽毛活生生扯下,羽毛可以做踺子。三孃说,活鸡扯毛这一步是为了刺激鸡肉的活性。然后杀鸡,开水烫毛,取出内脏,再取根麻绳把洗净的鸡緾上一圈,使其在煮时鸡肉不至松散。冷水下锅。煮至八九成熟,用一根竹签插进鸡胸处,露出淡淡的血丝即起锅用凉开水浸过(使其鸡肉收紧)。锅里的鸡汤继续熬制浓稠备用。

配料是白宰鸡的灵魂。辣椒面最好是用干辣椒微火炕脆,用土制菜籽油炸熟,油温适可时再加入芝麻。花椒须用汉源或者阿坝州茂县的,麻而香是标准。再配上几根大葱切段,舀入适量鸡汤,把辣椒油、花椒油、白糖、味精、盐一同拌入适量的鸡汤。再把已经切好的鸡和鸡内脏,包括鸡胗、鸡肝、鸡肠子等一同倒进配好的汁水,搅拌均匀后放置半小时即可食用。

合格的白宰鸡,鸡肉不柴、嫩香爽口,辣中有麻、麻中有回甘,韵味悠深,一吃就放不下筷子。

白宰鸡的要点是公鸡的选择和辣椒、花椒的正道,不可马虎,否则就是对白宰鸡的不尊重。近年市面上有许多制好的花椒油,产自洪雅的“幺麻子花椒油”值得信赖。

第二道家常菜选春天的野黄鳝,食指粗细的,去头骨,洗净后切成鳝段。烧青笋或者烧苦笋皆上乘。当年住在乐山金花巷六号的陈家婆婆做的最地道。

陈婆婆跟夫姓,夫君是银行的资深会计师,民国时期从成都迁居乐山金城银行。膝下几个姑娘长得如花似玉。大姑娘在京剧团,演过《红灯记》里的铁梅,找了个当兵复员后在长征制药厂开车的司机。那时候的司机吃香,常有柴火拉回家,陈婆婆家吃饭的人多,明火旺灶,热气腾腾。

黄鳝不管配何菜,大蒜必不可少,新蒜至上。菜籽油烧熟加点猪油,放入正宗的郫县豆瓣、大蒜冰糖一起翻炒,再放入鳝段,炒香后加水适量,水涨放青笋,熟后起锅。喝酒吃饭两宜。

往年到了夏天,乐山菜巿场常见卖水盆鸭的,采用当年约两三斤重的麻鸭,杀后净毛泡在水中出售。此物适宜烧苦瓜。我母亲喜欢做这道家常菜。水盆鸭砍小,使用混合油加几粒冰糖、汉源花椒,再加入本地西坝的嫩生姜炒香后放入苦瓜同烧,有峨眉山的雪磨芋也可同烧,出锅后磨芋藏汁,味道鲜美。配米饭极佳。

当今乐山市面上各种名称的卤鸭子烂了大街,多是流水线生产。从小鸭子出壳到宰杀卤制,据说仅几十天时间,肉质差,长此下去会断了卤鸭子的生路。我吃过的卤鸭子,比较地道的是黄家山天然气公司旁边一小店,选的土麻鸭,听初中同学张芹介绍,每天只卖几十只。另外一家是彭山甜皮鸭,地点在彭山路口市科技局路边,特点是油炸的比较干,不拖泥带水。

我的战友德林君屋头有美食家传,祖居水口镇。据说清代道光年就做粽子卖,民国时迁乐山,在道门口摆摊,深受抗战迁乐的武汉大学师生欢迎。我们一同参军,退休后喜欢在家招待朋友,其中有道菜很受欢迎,乐山地产的番茄切碎,少许猪油翻炒加水熬化,放入手工肉丸同煮。特点是汤红肉鲜,开胃健脾养生。

至于素菜,很喜欢母亲炒的小青菜。先将青菜洗净放入沸水氽一下,捞出沥干切碎。锅中放菜籽油,七分油热放切碎的干辣椒,少许花椒粒,倒入小青菜翻炒至干起锅,下稀饭的不二选择。

这种小青菜昆明市场上多见,昆明人叫小苦菜,我常买回家按母亲的方法炮制。一边吃一边回忆着故乡的人和美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