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周,感觉到鱼鱼的奶奶有点变化。对鱼鱼有了更多的责骂和威胁:“奶奶不要你了!来我这里干嘛!”而鱼鱼的性格也似乎变暴躁了,更容易哭和生气了。以前我老觉得他性格很不错,温和但不失好奇;独立但又不会对人回避。但最近经常看到他粘奶奶,而且有时候晚上还突然就哭得厉害,我根本哄不住,很受打击,也感到担心和困惑
我首先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我陪伴少了?想了想,确实有点,我看到他自己玩的不错就开始想不要老守着他,看看书。但看到情况不对,我立马就调整了,回来一直陪玩,但是亲近度还是没有提升回去。老实说,我还挺伤心的,我想,我应该也没有做的很过分吧,为什么原来排在他心中第一位的我现在也对他毫无办法了呢?
然后我换思路想了,观察最近还有什么变化,能观察到最明显的就是更多的听到他奶奶更多的言语暴力了。她时而疼他,时而又骂他淘气更加让人听的不好受的就是威胁不要他之类的。
毕竟是看过不少育儿知识的我,当然知道这些做法对孩子的影响不好。但关键问题在于,那我们能怎么办呢?我们有试过给她讲,这样讲鱼鱼会好可怜的哦,会没有安全感的。然后她是少了说威胁的话,但责骂和态度上的反复还是存在。
我开始看着这些问题,觉得特别棘手,到底该怎么办?太难了。你想要改变一个人的观念,谈何容易?而且,毕竟每天照顾孩子时间最长的是她,在这方面劳累最多的是她。现在孩子也粘着她,我们要去指挥人家,告诉人家你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立场又在哪里?
不过转念一想,其实她原来并不是这样的,在这之前,她要更温和一些,她经常也会为鱼鱼的进步感到惊奇,说他很会哄人开心。简单来讲就是之前肯定远多于否定,而现在她有了更多的消极看法和情绪。
原因?表面看可能是疲惫了,深层一点就有可能是觉得自己被忽视了。为什么我会这么认为,因为当我跟她说C+咳嗽,如果再让他回到家啃骨头他可能心情会不好哦(他回家太晚已经多次表示回来不想再吃带骨头带刺的肉了),然后她回一句:我也咳嗽啊。我顿时语塞。这是很明显的信号了,情绪似乎累积起来了。这段时间确实每个人都挺累,鱼鱼不舒服我们俩都睡不好,每个人都病了或者差点病了。而在这之前,也有可能本身就有疲劳了。孩子的成长固然有趣,但不得不说,这中间所要耗费的心神精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分析完了还是有点悲观,不知道何从下手。这种疲惫每个人都有,都无法避免。(有钱能一定程度避免,但这不是没嘛呵呵哒)而改变她的思想,那就更难了。
无果,睡觉。
第二天起来,我在我们群里发了信息,大意是:最近大家都挺累的,不舒服的不舒服,晚上就别做饭了,在盒马鲜生买点鲍鱼大闸蟹啥的,吃点不一样的东西,奶奶也需要休息下。我这么说的时候,纯粹就是觉得想要做点什么。没指望能够解决多大问题,只是想着至少能让她心里舒服一点点,让她知道我们知道她辛苦了而已。
可结果却非常出乎意料。回到家,我看到她对鱼鱼说话的语气温和了很多,没有责骂过他。而鱼鱼也没再动则就哭,玩的挺愉悦。我不禁感叹,这效果也太强劲了吧!
果然验证了那句话:要解决问题,首先要解决情绪。
不过比起这个我本来已经知道了的道理,更让我觉得惊奇的是,原来我对有些问题的判断有偏差。我原本更多的会觉得那是思想观念的问题,他们那一辈的人呢,就是惯用这些威胁的手段去控制孩子。而要让他们意识到这样的方式不好需要做非常多的思想工作,并且可能没法成功:因为想不出合适的方式跟他们交流。你能以什么身份去教他们呢?首次做父母的你们,每日早出晚归,而照顾孩子一整天的是她。难道就凭你多看了几篇文章?
这让我对爱有了重新的思考。
无疑,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她对鱼鱼的爱。
某心理学家认为,无条件的爱能够给到孩子安全感,能让孩子形成安全依恋;而有条件的爱却会让孩子感到不安,没法形成安全依恋。
放在以前,我可能会套用这样一种解释,觉得奶奶这种‘有条件的’爱对鱼鱼不利。
可是,爱真的可以这么划分么?我能说我给到鱼鱼的爱是无条件的,是优于奶奶的么?如果我这么想的话,未免太自负了。
那我是否认无条件的爱的存在么?并不是,我以前也在寻找这种无条件的爱。据说小时候没有形成安全依恋的话,会影响到成人后的亲密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形成安全依恋的你,更倾向于在恋爱关系中没有安全感,更容易怀疑,患得患失。我也曾经是这样。
安全感缺失的我们更容易想要去证实爱的存在,想要得到无条件的爱——就算我变丑了、我不优秀了、不上进了你也一样爱我吗?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小时候留在心里的疑问:我不努力学习就不爱我了吗?我不听话就不要我了吗?能不能我不努力我不听话也爱我啊!?
做了妈妈的好处之一,就是我又多了一个角度去重新认识自己,也重新认识了爱。我认为我确实无条件爱着我的鱼鱼,但我没法确定我一定能给到我无条件爱他的感觉。因为,虽然我不会告诉他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他。但是我确实在用我认为对他好的方式在对待他,而有的时候,可能会限制到他,我也不可能满足他所有需要。一些边界的学习是必要的,毕竟我们生活在社会当中。可是他会怎么解读我的行为,我能保证吗?人对世界的解读是极其主观的。例如,据一个朋友回忆,他小时候觉得被满足的时候感到被爱,想要的东西要不到的沮丧心情深深影响他。可我,尽管小时候物质也匮乏,却没有形成这样的解读方式。
另外,爱的存在可能可以没有条件——作为名词,作为一种情愫。但是爱,作为一个动词的时候,确实消耗能量的。试想,我们一个人的能量确实是有限的。如果此刻,病的不轻,工作还不能停,还没人关心体谅,那你还有多少能量去爱人呢?你要恢复自己的身体以及处理自己的情绪可能已经消耗了你大部分的能量。所以我不得不承认,我偶尔也有不想理会鱼鱼的时候,但我不承认我的爱不在了。可是,鱼鱼怎么解读我这些时刻呢?他会不会认为我这就是不爱他了呢?我不知道。
我认为爱(名词)还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也是有生命的。如果你长期不给其补充养分,这些爱也是会死掉的,所以我们会不再爱一些人。
我认为,可能爱的分类并不是有条件和无条件的爱,因为我可不敢自负地说我对鱼鱼的爱肯定深于我父母对我的爱。
可能问题甚至不在于如何爱——人的性格各异,你总不能总结出一个通用的爱的方式。
有没有可能,只是爱本身就已经是答案了。意思是,我们将那些障碍除掉了,给爱以生命力,它就自然能够滋养我们。就像我并没有给鱼鱼奶奶看我看过的书,也没有告诉她这些理论。我可能只是舒缓了那些消耗她的被忽视感,她的爱就有生命力了,她找回了对鱼鱼的耐心。而在爱人这事情上,谁能说谁更有天分呢?我更宁愿相信造物主并没有把这个能力造就的个体差异有多大,而我们需要的只是找到它。
回应题目,如果说有没有无条件的爱,我想作为名词,还是有的。但是千万不能进入一个误区,就是认为爱作为一个动词的时候能够作为永动机,没有外力就可以永远自己动下去。毕竟我们还没发现这样的东西——爱再美妙,总不能违反能量转换的原理存在吧。
btw,最近几天鱼鱼的情绪都稳定了很多,睡前也不再闹了,也不再动则就哭。确实验证了安全依恋的理论,大人反复的态度,暴力的语言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安全感。努力向他稳定地输出爱,或者成为让他感受到他“无条件被爱”(我想,这种表述可能比较容易产生误解,嗯),应该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