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又可
表哥从医多年,他是医院的主刀医师,自从他大学毕业以后,给我的感觉就是他很忙,忙到过年匆匆吃了团圆饭又要驱车赶回医院,忙到他从业至今和我们见面的时候屈指可数。外公离世的时候,我们几个表兄妹在和外公守灵那晚聚在一起谈论死亡。
那晚表哥说:“前段时间我经管有几个肿瘤患者都是晚期的,他们都非常的信任我。我在他们面前装着努力给诊治给他们安慰很快就治好云云。但我和他们家属都明白,他们很快就会告别这个世界。跟着我实习的学生说:老师,我心情不好。我没有对他说任何安慰的话。”
我问表哥:“在医学上,什么是死亡?”
表哥说:“在病程记录中,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清,瞳孔散大至边缘,抢救无效,临床死亡,死亡诊断:呼吸循环衰竭。”
他继续说道:“我们医生面对的死亡很近,在患者即将死亡的10小时左右我们会拟定讨论好死亡的文件,但是即使我们医生谈论的再清楚,笔记再流畅,终究敌不过,一个生命就此不再存在的面对这种事实的复杂心情。我感觉得到,似乎是灵魂的离开,是一种飘忽的离开,是一种异样的味道,是一种无力的转身,是一种似乎叹息又迅速闪走的瞬息。”
他没有停下:“医者仁心,从医是一种让自己油然而生骄傲的职业,而且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快乐。但是我其实不愿意去判定一个肿瘤晚期的患者是否可以更衣离开,除非患者家属强烈要求我去判定。不愿去的原因就是为了维护自己对这份职业的骄傲和快乐。死亡总是绝望的,但是作为医生我们必须充满希望;面对年迈的患者或者是年轻的患者,在紧急之下我依然会极力心肺复苏、电击、挥汗如雨。过后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年老、年轻都有无法挽留的时候,有些死亡是注定的。”
“你们面对死亡是不是都已经‘习以为常’,很容易面对?”我继续问他
“怎么会‘习以为常’?你们应该在电视上或者网络上看到医生在抢救过后疲惫的瘫软在抢救室的场景,或许你们单纯的人为那是医生太劳累了。其实在我们自身看来不仅仅是劳累,当你全力的投入到一场对死神较量的对抗和战斗过后,被抢救的人依然走了,那种累不仅仅是体力消耗,还有心灵的疲惫不堪,失望、愧疚、惋惜、失落。不仅如此你还要慢慢的修复自己,因为还有更多的病人需要你,你要不断的拷问自己,获得继续工作的力量。”
大家都沉默,我也没有再继续问下去。
医生面对死亡,多了些我们常人的控制和理智,但同样有满满伤感和手足无措。因为死亡总是让人窒息的,让人绝望。我们会失去理智,我们会缅怀一辈子。
苏轼的妻子王弗去世10年后,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贺铸在此憾绵绵无绝期的《半死桐》中写道: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而纳兰性德在超越时空的爱恋中《金缕曲》中也写出了“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这些都是古人对亡人的念念不忘。但是如果是这样,亡人此刻是幸福的。
谈论死亡,总是让人思绪混乱。我揣测,任何一个人孤独的面对死亡,总是无助的、绝望的、恐惧的。但是我相信要是有一个心爱的人和你共同面对死亡,我想,就不会那么恐惧和绝望了。
死亡不仅仅是肉身的消亡,也是灵魂决绝的转身。爱情不仅仅是灵魂的伴侣,也是肉身的彼此照料。
(谨以此文,向广大医务工作者致敬!)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信息
作者简介:张又可,微信:南一,微信号:zhangFC3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