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想看的吃吃吃在第二部分
本篇字数,阅读时间大概7分钟。
作者介绍
李娟,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3团(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999年开始写作。可能与她在边疆长期生活的经历有关,她的文字达观中有苦涩,轻盈中有扎实。2010年6月,出版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该书集结了作者1998-2003年之间陆续完成并在《文汇报》《南方周末》等处发表的短篇散文。
同年冬天,李娟参加《人民文学》举办的非虚构写作计划,跟随哈萨克族牧民居麻一家去往乌伦古河以南120公里处的冬牧场,在地下一米深的地窝里生活了3个多月。
2012年6月,出版散文集《冬牧场》;8月起,相继出版《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
2018年8月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公布获奖名单,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获得散文杂文奖。
《冬牧场》这本书于2012年首次出版,2018年再版,它并非伟大的著作却不妨碍它受人喜爱,因为它很年轻,读起来让人特别放松。
故事大体写的是作者李娟,跟着哈萨克族一家去冬牧场放牧的故事。
书中什么压力、浮躁、戾气都不存在,能让你彻底从焦虑的生活中抽离出来,她以饱含深情又不失节制的文字,呈现出阿尔泰最后一批“荒野主人”冬季转场时的独特生存景观。就像漫无目的看着的平静水面,不时旋起形状各异的水花。
读书前不妨深呼一口气,把肺里的空气全部都排干净,再吸入绝对不同于上次的新鲜。伴随着越来越燥热的天气,让我们一起躲进《冬牧场》吧。
知道大家都是吃货,但是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大家肯定都有不同的看法。但不管你喜欢吃什么,当你看到李娟在冬窝子里描写的食物时,都绝对会垂涎。
这时候的食欲不只是来源对美食的追求,而是对于自然万物更加原始的感受。
荒野中,食物只是食物,不作为饭局上的摆设,不作为华丽的装饰,不再为那些所谓的美食家而挑剔,一切在荒漠里化繁为简,体验着最原始的食物带给人们的感动。
李娟的文字并没有多少修饰,没有很多的逻辑,只有细腻的笔触写出的直观感受,但是这才是生活呀。最简单的食材被这群生活创造者变着法折腾成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美食,吃完了这口仿佛就拥有了和这个冬天继续战斗的力量。
李娟记录的不只有有那些美好的瞬间,更多的还有在冬牧场时那些漫长的寂寞与空虚。方圆百里只有星星点点两三户人家,都住在羊粪堆起来的地窝子里。
随着退牧还草,牧人渐渐的也不会赶着羊去冬牧场,荒野终将被放弃。他们会过上有水有电有楼房的安定日子,邻里在一起。
我们常说游牧民族哈萨克人是好客的,那么广阔的土地,那么少的人家。偶尔的偶尔会有客人来访,传递来新的消息,排解长时间的闷,主人会拿出鲜美的肉食招待,会拿出“冬不拉琴”,大家会跟着节奏一起跳舞,会放声大笑,客人来了,真好。
牧人善于忍耐,就好像对疼痛表现出感觉是会被别人嘲笑的行为。
除了吃饭的时候,在冬窝子里的生活也有很多温馨的瞬间。
在远离现代文明的荒原深处,有无限自由的美丽风景。
作者身体里大概住了两个人。一个负责无忧无虑、清新质朴,俨然稚童;另一个则负责心事重重,深思熟虑,俨然哲人,关于生命的思索引人沉思。
文章的最后,李娟收拾好自己的行李,穿着一条破裤子坐着一辆黑车走了,离开了这个气温总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冬季牧场。
她说,之前觉得漫长难捱,如今竟觉得那么地匆忙、草率、不知所措。好像人世间所有的旅程都被李娟说尽了。
一本书就是一段旅程,一次经历就是一段人生,我们不断翻越山丘想发现大海,回首发现这个过程才是我们的人生。
愿你也能找到你的冬牧场,又或者此时你就身处其中。
这里是陪你读书的青说新语,皓月当空的时候,记得多读书,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