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接触初创企业的营销团队机会很多,在深入沟通中发现了低价营销观在每个企业的业务部门都能被部分人固执的坚持着,他们针对该观念阐述的道理如同一辙,大致都是“我们的产品/品牌还不够大,我们前期为了快速打开市场一定要采取低价甚至免费的政策来发展种子用户,有了种子用户就不担心后续的市场快速拓张了……”。
上述的“低价营销策略”我是坚决反对的,至于为什么,我先分享两个真实案例。
案例一—— A公司某款SAAS软件低价营销策划执行8个月的运营数据
A 公司是一家技术性的创业团队,经过近两年的时间打磨了一款自主营销的saas软件,从产品功能和效果上来看真的是可圈可点的,但是自己的营销团队似乎并不买账,在大面积推广的大半年的时间里面200元——29980元的价格随便卖,虽说在价格阶梯上对应的产品功能也做了一些区分,但是区分的落差远不如价格落差来得那么明显。8个月后,一共成交的客户数接近100家,下面是8个月的不同价格区间的客户运营数据表现:
上表不难看出,不同价格区间的客户给A公司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以及间接市场口碑的影响情况。除了这两点,其实A公司在4000元以内的成交客户无论对企业自身还是客户端而言都是双损的,企业收入抵不过客户维护成本,客户哪怕只花了200元没有效果就是浪费了200元。
案例二——B公司某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免费为某家大型企业试单模式的服务
B公司的某业务人员很兴奋的签下了一家大企业,好消息是如果服务好该企业一年能为B 公司带来上千万的收入;坏消息是对方要求体验式服务一段时间再做落实合作具体细节。对未来上千万大单的无限憧憬,B公司老板咬咬牙“爽快”应下了免费体验的服务。
结果大概不需要赘述你们也猜到了吧?“欲壑难填”的体验需求和“日益膨胀”的验收标准让当初承诺的千万大单变得遥遥无期。B 公司的业务人员和后端服务人员如同单相思的一方在感情中陷入太深,每天都在“坚持”还是“分手”的选择上犹豫不决。
反对低价策略的根本原因这不是合作共赢的姿态,合作本身不是“零和博弈”,不是一方所得另一方所失,更不是双方皆失,而是“非零和博弈”,达成共赢。
在错误的合作姿态下,买方低成本获得合作机会最多开始“赚了点小便宜”短暂的欢喜一下,后面因为重视度不够多数不会用心配合卖方的服务;卖方又因为没有足够的服务成本来支撑买方的需求(当然卖方有个金主爸爸,准备任性的走中短期“战略性”亏损除外),结果如同“强扭的婚姻”一般,婚后生活充斥各种别扭、抱怨、互怼,最终以拜拜告终。
所以,请不要在开始就摆错了合作的姿态,要真心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匹配给真正需要你懂你认可你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