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对我而言是多么熟悉的名字,我就在她曾经所在的疆域生活了20年。2008年,我还曾有幸见过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珍藏的“楼兰美女”。
“楼兰在罗布泊,周边都是荒无人烟的沙漠”,这是我对楼兰最初的印象,这个印象足足在我脑海里存在了30年,从没想过那里经历过怎样的民族变迁,从没想过那里有着怎样的历史沿革,从没想过那里是否曾经是水草肥美、绿茵成林的绿洲,从没想过那时的人们如何生活,从没想过他是如何从鼎盛走上消亡。
《楼兰啊,楼兰》解答了我所有没有想过的问题。
高洪雷创作此书用了五年的时间,仅参考文献就有二百七十多部。我想,他未能体现在参考书目中的书籍、地图、文物、典籍更是车载斗量。如果你有机会读一读这本书,你就会发现书中涉猎的范围之广,涉及的史料之多,不经日月的雕琢,是难以汇聚在一起的,其中蕴藏的不仅有文学、历史学,还有考古学、地质学、地理学、宗教学、民族学、生物学、生态学。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受众面也很广,也许你不喜欢地理、不喜欢宗教,也许你不懂历史、不懂考古,但只要对楼兰有兴趣,都会被作者优美的文笔和瑰丽的想象所吸引,书中的文字朴实,不会让人觉得晦涩,书中的史料详实,不会让人觉得虚无,书中的故事鲜活,更不会让人觉得乏味。
楼兰现世
光绪二年,罗布泊被俄罗斯人普尔热瓦尔斯基发现,随后德国人李希霍芬深入大清勘探,在国际上引发了一场关于罗布泊具体位置的大辩论。 这场大辩论的直接影响就是吸引了更多的列强深入中国新疆探险与测量,它们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实现探险家的自身利益——挖掘新的地理发现、实现个人成就,二是为侵略中国做准备。普尔热瓦尔斯基与李希霍芬进入罗布泊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对我开展军事行动和拓展商业市场。
有了普尔热瓦尔斯基与李希霍芬打前站,帝国主义国家的爱好者们纷纷赶赴这片荒凉而苍茫的热土。从瑞典的斯文·赫定,到美国的亨廷顿,从英国的斯坦因到俄罗斯的科兹洛夫,从法国的保罗·伯希到日本的橘瑞超,他们马不停蹄地奔往罗布泊,寻找楼兰。
光绪26年,楼兰县市楼兰古城被斯·文赫定发现。本应安详沉睡,不愿被打扰的楼兰,被这群如饥似渴的野狼、令人发指的盗贼不断的侵蚀。古籍文物被成箱成箱的运往国外,壁画、神像、佛龛、棺冢无一幸免,就连一小截木块、一残片简牍都没有被放过。大英博物馆、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东京国立博物馆堂而皇之地把偷盗的楼兰宝物陈列其中。
中国学术界的高知在经历了国家巨变后,立即投入了保护文物的战争中,这才使得楼兰深处的秘密得以保存,楼兰美女、小河美女、太阳墓地才得以被中国人发掘。
从出生到死亡
远古时期,古楼兰所在地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地壳运动,喜马拉雅山轰轰烈烈的被拱,塔里木盆地出现,那时的里木盆地,不像今天这样沙漠延绵,那里的绿洲湖泊不断随着河流殷殷袅袅的浮现。楼兰在这时应运而生,古人类在这里扎根。
楼兰是欧洲与亚洲的产物,楼兰人是欧洲人与亚洲人的混血儿,有着克尔木齐人、吐火罗人、塞人、月之人、匈奴人、鲜卑人、汉人、维吾尔人等多个民族的血统。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有文字记载以来,这里经历了吐火罗语、粟特文、佉卢文、汉文等多种文字的变迁。楼兰的国名在历史的进程中也改为鄯善(与今天新疆的鄯善在地域上有差别),人民生活的地域随着河流的改道断流不断搬迁,直至古楼兰完全被废弃,新楼兰渐渐发展,最后逐渐消失。
通过楼兰的历史可以看出来,这么一个小小的国家经历了多少巨变,弱小与卑微一直伴随着她。她的国君为了保护自己与城中的百姓,不得不做墙头草,对所有侵略者与占领者一律臣服,我在对楼兰君主的懦弱感到惋惜的同时,也深切的感受到了他的不易。
仔细看楼兰的每一次历史变迁,都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大统一时期及魏晋南北朝,五代各国的鼎盛时期,楼兰从未中断向天朝进贡,楼兰国王拥有官方授权的封地与封号。每一个朝代的衰落时期,楼兰都随着政权的更替不断发生变化,或向匈奴乞怜,或受大月氏挟制,或被北魏逼迫,但无论周围环境怎样变化,只要中原政权再次出现统一,楼兰必定心向中华。
公元448年,北魏灭鄯善。自此,楼兰国在历史古籍中灭亡,楼兰疆域与楼兰人与亚欧各族人民共生共融。
古楼兰的遗址在今天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沿岸,这里曾经是森林密布的绿洲,是水鸟飞鱼的天堂,是猛禽走兽的乐土,是丝绸之路的重镇,这里曾经商贾成群,人声鼎沸,如今只剩粒粒细沙与干涸的罗布泊湖底随风吟唱着自己的故事。
我想,千万年后,世事变幻,也许楼兰还会再现,那时她将以新的姿态迎接如梦如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