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类节目的热播说明了什么???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当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扑面而来,倍受推崇。

当丢失千年的传统文化再次进入人们视野,

才明白,真正的美好,在漫长的岁月里,其实从未远离。

那是历千年而不死 的“一种稳定的情趣与文化涵养”

是不为外物所役,按自己的步调和节奏行走。

是从容,是有趣,是中西贯通,是大山大河。

是人类璀璨文化中永远不灭的恒星。

诗词热”的出现,引起社会广泛观注,使人们重新关注起传统文化

看过诗词大会的观众都会记住这位00后才女 武亦姝 她凭借强大的实力和淡定的气魄 成功夺冠 网友纷纷被他的才情所折服, 称其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 后,中华古典文化逐渐苏醒 ,在当代人看来也越发则弥足珍贵。

图片发自简书App

1、人们在当下苟且的生活中,心中仍不忘诗和远方。

随着当下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越来越喜欢“碎片阅读”,很少有人能静下来去看一本书,专注于饱读诗书提升文学素养的人更是罕见。

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却一直都潜藏在人们的心底。不只《中国诗词大会》,近年来,《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等节目一经播出都大受追捧 。

这些节目的热播,很大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魅力不减,在当代高压下的人们身上仍有着一颗追求“诗意”的心。

2、人不再只是追求物质层面,而是注重精神和灵魂层面的满足与提升。

在《中国诗词大会》中,让我们惊叹的不仅是如同“背诗机”的选手,点评嘉宾的评析同样十分精彩。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中的“舅姑”指的是丈夫的母亲,这个你知道吗?而“当时不受关注,到后世受粉丝追捧”的是陶渊明,你知道背后的原因吗?

几位教授幽默诙谐深入浅出的点评娓娓道来,让我们在摆脱学习诗词的功利性,更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诗词的生命之美。

出口成章,才华满腹的董卿更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叫"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康震教授的临场发挥,即兴表演,更让我们看到一个在文化熏陶下一个诗意盎然挥斥方遒的谦谦君子的形象。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背诵,我们还要深究其内涵,学会欣赏诗词之美,才能使这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图片发自简书App

3、阅读与知识,任何时侯都让人受益终生,更让人反璞归真。

现如今,不少家长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当老师布置读写背诵的作业时,有些家长不解:“背那么多到底要干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最好的回答便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熟读古诗的最大好处是,当你看到美景的时候可以自然地说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大喊一声“我靠!太美了!”

如果,脑子里有古诗的记忆,春天,看到桃花,你会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洋洋洒洒的下起了雪。你会知道什么是“晚来天欲雪”。

夏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你能知道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你会知道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愁的时候,“伫倚危楼风细细”;乐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

背过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却会一直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会信手拈来,出口成章。更深切的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

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待到一定的年纪,诗中蕴藏的情感自然会浮出水面。历代诗人的生花妙笔在今天依然浸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所谓“诗者志也,诗者心也”,学习生涯中的每一次诗情画意,在让人感受到诗的灵性的同时,并永远受益终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