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答疑11

问题:家长如何真正正视孩子身上的一切?

    各位老师同学,我们就围绕今天的这个问题,一个十岁半的男孩儿,五年级,三口之家,这应该是一个妈妈提的问题,我们来答疑,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妈妈有两个核心的困惑,第一个,使用亮点原则,孩子会不会不害怕父母了。第二个,如果说接受孩子的这种现状,这个不太尽如人意的现状就是无条件的爱,那么这种无条件的爱,我们很难做到去接纳他。我们先来看看妈妈描述的孩子的几个特征。

第一个,就是孩子不愿意跟同龄人玩。

    在班级里边只有一个认可的同学,然后他会觉得其他的同学,会自私霸道,孩子更愿意跟年龄比他小的孩子玩,这儿仅仅是个分析,不一定对,仅供家长参考,一般孩子,他会有意识的选择回避同龄或者年长的孩子,他更愿意跟小孩儿玩,可能投射出孩子心里边会恐惧权威,对于比他大的,比他有力量的这样的孩子,孩子会觉得内心里边儿有一种恐惧,会保持一种距离感,往往对这种权威的恐惧,更多的就是成年人,比如说我们的教养方式,这种像在层级社会,孩子必须得听父母的,你得无条件的服从我,然后我们会对于权威有一种敬畏,害怕。另外,他觉得除了这一个孩子,其他的孩子都有问题,都自私霸道。除了这一点,我们还得去检索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班级里面只有一个能玩儿的来,然后,其他的都有问题,都自私,都霸道,说明孩子的注意力焦点在于,首先心理上是一种防御心理和恐惧,他对这样的群体,首先是有距离感的,保持着这样一种警惕,注意力焦点就会集中在这些孩子不好的行为上面。如果跟其他的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再发生几次这样的偶发事件,就会让孩子更加的警惕,恐惧和防御。

    孩子很可能是被挑剔指责比较多一点,这样才会让孩子在看待他人的时候,会把注意力焦点聚焦到他人行为的负面意义上来进行解读,它会形成人的一个与人相处时,在环境中的一个内在逻辑。人是环境的产物,尤其在孩子身上会特别明显,如果被挑剔指责长大的孩子,往往就学会了挑剔指责,经常看缺点毛病,盯着缺点毛病,去修改缺点毛病长大的孩子,在我们的博瑞智里面有好多这样有经验的家长,我们从一个现象层面上观察一下,甚至是我们自身也是这样的,如果在这样的环境里面长大,你会发现,我们也拥有了一双挑剔指责,而不是审美的眼睛。

    这样会导致,孩子在群体中很容易被边缘化。我在深耕一班,讲过社会化阻滞的问题,在深耕六班还会继续去探讨这个话题,这个就不多说了,这是把我的一点分析和思考,提供给家长做参考。

第二个,就是孩子跟同学在一起上学五年了,有一部分同学的名字还说不出来。我觉得这个不用去过分担心,需要注意一点,这个是需要去关注和注意一下,就是孩子跟人相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跟人之间有情感链接,他在这个群体中的有融入感,有存在感,他会更去关注到群体中的每一个伙伴。还有一种,就是孩子跟群体之间的情感联系会软一点。那么你们是谁,跟我的关联就不太强。除非我把它当成责任,当成任务,我必须要完成这样的作业。否则,我和你之间这种自然的联系感就差一点,你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为什么要记住你呢?孩子在群体中的行为同样受这样一个内在的逻辑支配,这个我们要去关注一下,一个人从小,爸爸妈妈跟孩子之间就有两种联系。一种情感联系,另一种是角色联系。

    有情感联系的人,他会表现出来这样的特征,无论你是什么,你做了什么,做的好还是不好,成绩好还是不好,我说不出来也解释不出来,我就是喜欢你,就跟好朋友之间一样,他身上不可能没有缺点毛病。但是我就是喜欢你。一个恋爱中的人,你说他就那么好吗,但我就是喜欢你,甚至你身上在别人看来的缺点,在我看来,这个都是特点。这个是情感联系,我们其实跟自己的爸爸妈妈之间也是这样。

    有的有情感联系,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就特别的亲昵,想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内心会平静,升腾起无限的喜悦和美好。还有一种,就是想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就会觉得是一种责任,我得给他养老,如果让我跟老人多聊一会儿,在他身边多待一下,我是出于喜欢出于爱,出于某种情感,这个没有。我尽到义务尽到责任,要钱可以给钱,要房子可以给房子,要什么可以给什么,但是你让我在情感上多付出一点,发现就是很累,没有这样的特别强的意愿。

    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这样的,有两种联系,这个需要我们去注意到,一种是情感联系,一种是角色联系,当妈妈自身小时候被这样爱过,当我们拥有孩子的时候,我们有这种情感经验,就很容易复制到孩子身上,而不需要去靠理智克制,靠理智去分析。

    当我们早期没有这样的情感体验和经验,或者,我们跟自己的爸爸妈妈之间情感联系弱,更多的是角色联系,那么,我们在把这种情感经验,复制到自己的子女身上的时候,就会显得有一些困难,孩子的这种情感经验,要想把他复制到群体当中,用这种情感去跟周围的伙伴,群体结盟,跟人产生联系,对这个群体做出直接的而不加思考和分析的情感反应,就会显得比较困难,这样孩子在群里当中,很容易被边缘化,很容易被排挤,很容易处在弱势的一方。

    小孩儿,还有一种天然的倾向,就是他需要朋友,他又想获得朋友,又担心群体会伤害他,在群体当中又容易被边缘化,那么就很容易铸就一种矛盾,纠结,甚至有的孩子会有一种讨好型人格,会去讨好别人。

第三个,孩子的卫生习惯差。孩子的卫生习惯差,把东西放得比较混乱,一方面,小孩儿的自我管理能力还差一点,这个对儿童,要多一些包容,当然了,也有一些在五年级这个年龄,做的很好的,卫生习惯较好一点的也有,但是,我们需要去注意的地方在哪儿,我们在给孩子养成好的卫生习惯,或者学习习惯的时候,这个要关注到一个地方。首先,要使孩子更容易养成卫生习惯,如果直接去盯着行为改行为,盯着行为养习惯,而忽略了他这种前提条件,会给我们的工作造成更大的困难,这个前提就是,如果爸爸妈妈去充满热情的,我们培养的孩子,对生活,对人充满了热情,还是被热情驱动的。包括我们成年人,当你今天特别有热情,你会愿意把家里边收拾的井井有条,更愿意去刷牙洗脸,更愿意去按秩序做事的,更愿意去改变自己。

第四个,就是自我认同感低,自我接纳度低哦,当我们对自己不认同的时候,不够喜欢自己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投射在外在行为上。

    当你认为自己自己特别好的时候,孩子的外在行为也会去匹配他这种内在的感受,内在的良好感觉。孩子会更热衷于去模仿爸爸妈妈好的行为习惯,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父母行为习惯挺好的,但是孩子的行为,习惯却不好。

    另外一个,孩子在家里边的表现,就是不爱读书,在家里边喜欢研究魔术,玩具拆拼,液体怎样变色。这个投射出这个孩子可能是一个孤独敏感,更多的生活在自己内在世界里边的这样一个小孩儿。孩子的智力水平,智力因素,没有任何问题,甚至,这个小孩儿可能在生命早期,更多的是依赖自身的资源,他会发展出来两个方向,就是妈妈对孩子的接纳度低一点,家长对孩子的接纳度低一点,妈妈跟孩子之间的涵容关系没有形成。

    我们前面也谈过,它会导致两个方向,一个,孩子会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还有一种,孩子依赖自身资源成功,他更多的是依赖自身的资源,去观察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那么它会导致孩子的智性因素,就是他的智力因素比较高,甚至这些孩子会在全校都能出类拔萃,成绩很好。但孩子的情感能力会弱一点。这个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增长,孩子一般到初中二年级,他跟群体之间的这种距离感,在群体当中的压迫感,很容易成为孩子辍学,休学的因素,因为这一类孩子,很容易导致他在获得爱的途中,更多的是用智性因素,用理性去分析情感,别人对孩子的好,他是需要通过去分析,如果有的再过度一点,孩子会觉得我生活的意义感弱,生活得没有意义,他往往容易发生在初二初三,高中一年级这几年。这个需要关注一下,以上问题的回复完了。

    我们再回到妈妈讲的这两个问题上来:

第一,如果一直使用亮点原则,孩子会不会不害怕父母?其实也体现了我们父母的一个内在逻辑,我们去教育孩子,更多的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孩子对父母,我们是通过让孩子对父母有敬畏,害怕,进而达创去教育孩子,矫正他行为的这样一个目的,这可能也是我们爸爸妈妈教育孩子,一直在使用的一个手段。这种手段对低年龄的孩子会好一点,当孩子对父母还有依赖,还有依恋,年龄小一点自主意识还弱一点,这个时候孩子因为害怕父母,在父母面前不敢表现真实的自己,循规蹈矩,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去行为去行动去学习。恐惧是可以让人改变人的行为的工具。还有一个,就是通过情感的力量,完成主体之间的影响,爸爸妈妈对孩子,教育者跟被教育者之间,遵循这样一个主体和主体交互影响的法则,这里边的亮点原则,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的好处,在于我们可以长久使用,它符合人性生长的规律,它不局限在低年龄阶段,年龄小的孩子能使用,年龄大的孩子也能使用。如果试着通过让孩子害怕父母去做事,往往我们孩子上初中以后,他第二次自我意识萌醒期,他开始跟父母进行第二次剥离,这个时候就容易失效,不太好使,孩子跟爸爸妈妈的力量,形成一个逆差,原来是我怕父母,是我无力反抗,我可以通过不写作业,通过不学习,进行反抗,稍大一点,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案例,父母打孩子,孩子可以跟你还手。父母骂孩子,孩子可以给父母回嘴,我在力量上不害怕父母了,尤其是初高中生,表现得特别典型,然后我们这个时候说孩子进入了叛逆期,其实更多的是,我们没有办法,再通过让孩子害怕的手段去有效的制约孩子和约束孩子的行为。

    所以建议,爸爸妈妈除了原来那种通过让孩子害怕去教养孩子,不妨的也尝试一些新的方式,比如说亮点原则,可以让孩子知道,其一提升他的自我价值,其二,告诉他好的标准是什么,我们每天批评指责孩子,挑他的毛病,他最多了解了差的标准。但他依然不知道好的标准是什么,好在那儿了,他只是知道自己是个不好的,知道不好的标准在哪儿?这样并不能够教人变好,像培根就讲过这句话,他说“如果用指出别人错误的方式让别人变好,这个可能是我们犯的最大的错误,因为他只记住了错误的标准,而没有记住正确的标准”。

第二,无条件的爱,就是能不能接受孩子这种现状,就是无条件的爱。父母觉得去胜任这样一个无条件的爱,会有一点困难,这个是一个爱的选择和方式,爸爸妈妈可能是用一种更严苛去管。去怎么说,去树立这个父权母权权威,用这种方式去爱孩子,用批评指责的方式去爱孩子,或者讲道理的方式去爱,这个能更多的是我们对爱的一个解释,每个人对爱的理解和定义都不一样。

    在爱的共同词汇里边,我们特别要感谢一个人,就是维特根斯坦。我们一直以来对于这样的词语,每个人对词语的理解全不一样,每个人内在的体验和感受也都不一样,维特根斯坦提出来一个问题,改变了我们的这个认知,他说如果我们,比如说爱,我们所有人对他理解不一样,那么是不是我们所有理解的,只要是我们理解的,这就是爱,那么我们用这种方式去爱别人,它就会变成一种普适性的法则,对所有人都起作用。事实上,只有一种情感状态,能抚慰到人的心灵,能够让人产生动力,充满热情,自我价值提升,能够滋养到生命的生长,说明爱这个词,它指向的是一定是一个固定的实在,而不是这个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爱,不是并存,只有一种。所以我们关于爱的共同理解,就建立在对这样的一种情感的探索和寻找上,一旦你走进了那个频率,走进这个频率的人,永远不会说爱是有条件的,因为我就在这种状态里面,然后,我们说对无条件的爱会质疑。

    说明我们还是一群在寻找中的人,我们还没有办法找到爱的这种情感,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到底在什么样的一个情感状态里边,才叫爱,它才能对人起作用,它不是字面意思解释出来的,它是需要我们用情感去经验去经历,去寻找的。

    当父母感觉如果接受孩子的现状,就叫无条件的爱,我还无法胜任的时候,我知道父母的困惑迷惘,我也知道爸爸妈妈还在寻找,我希望爸爸妈妈,再有勇气一点,再自信一点,我们能够有这样一种情感的力量,可能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事半功倍,我们不至于这么纠结和疲累,而且我们对孩子的稳定成长,以及可持续发展,会有更多的掌控感,有更多的把握。

    所以,我衷心的建议,爸爸妈妈可以听一听深耕一班的内容,里边有很多关于各种家长困惑的一个生动的讲解,就是我们透过现象去了解一下它的本质,然后通过孩子这些外在的行为,去解读一下它的深层原因,这样的我们在领着孩子往前走的路上,我们就有方向了,我们会更笃定。

    这个需要一点一点来,不要着急,我还是想把这句话,作为结束语送给我们的爸爸妈妈:对于教育孩子,子女教育,我们唯一要做的准备,就是彻底了解子女教育。我们时时刻刻,要去做准备的地方。当我们在这一方面,有了更充分的准备,未雨绸缪。我们才能有那种,老话说的叫“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今天的答疑和案例分析到这儿就结束,里面信息掌握的有限,如果有家长觉得有启发的地方,就供您参考,如果觉得哪个地方可能跟你们家的情况不符合,也请你涵涵,我们可以再进一步探讨交流。

    祝各位老师,同学在新的一天,有更明媚的心情,我们在为教育好孩子做准备的路上,能够坚定信念持爱前行。早答疑和案例分析结束,谢谢各位耐心地聆听,谢谢各位一直以来的信任支持,谢谢你们!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