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余秋雨先生暮天归师里面的一个短篇散文,是说先生偶然一个机会被美国企业家贝林聘请为顾问,贝林达成了他的“求多、求好、求独”这三个人生阶段之后,深感无聊。
后来是一个六岁的越南残疾女孩,以及一个津巴布韦青年,“挽救”了贝林先生。越南六岁的残疾女孩学会了用轮椅之后,双眼闪现出一种从未见过的光亮;贝林先生从这个眼光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而津巴布韦的青年,是专门背一个不认识的残疾中年妇女,穿过沙漠来领取轮椅的,是不要报酬的。贝林先生从这两个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通过交往,余秋雨先生和贝林成为了永久的好朋友。
看到了企业家的善举,我自己突然也有个灵感,办了这么多年的学生阅读培训,目前还没有一个学员是达成自己规划预定的效果。
像学员睿和晋从四岁起就跟着学习粤语古诗文的,入读小学之前,每个人都很起码掌握1000个汉字。
后来,这两个“得意门生”并没有遵照我的指引坚持大量阅读以及写日记,而是报了很多很多的兴趣班,基本上都是荒废阅读的;纵使是阅读,也是心不在焉的。现在是四年级了,他们的阅读水平非常差劲,期末考试一个是b,一个是c;
这两个学员的学习状态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有很多很多的其他学员,基本上都未能够达成按照我的预置阅读规划去进行学习巩固。
受这篇短文的启迪影响,突然有一个灵感,不妨和学员家长签署一份协议。
约定,阅读量最多的前若干名孩子是免学费,评判阅读量的标准是学员每看一本书,最少写一篇读后感,或者是其他相关的日记;日记打卡每周不少于四次,一篇是50到150个汉字之间,一篇最起码有应用两个恰当的成语。
如果遇到发表的日记和阅读书籍相同的情况下,就从日记的质量方面再评判,少错别字的胜出。
相信,这个游戏式的善意,会赢得孩子们阅读后的喜悦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