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人死了以后,灵魂要把生平走过的路再走一遍,捡回生前留下的脚印,不然不得超生。
不知道在1967年,溥仪这位末代皇帝一生中最后的一年里,回想起自己的生平经历,他会有多少感慨?对于皇帝而言,这一生无论获得什么,与他那相去甚远的天潢贵胄身份相比必然是在一直失去。而对于末代来说,成王败寇,能够自然地衰老病死,怕也算是他这动荡的一生里极为难得的事情。
溥仪生于1906年,早先1898年的戊戌变法和1900年的庚子国变在多数人的记忆中还未淡去,生于1835年的慈禧太后已经年过古稀却依然牢固地执掌着中枢大权扮演着女强人角色,略显年轻的光绪帝无甚自由地被囚禁在瀛台后花园过着颐养天年的生活正自郁郁寡欢。
所谓天命不可违,皇权难自弃。如果是在太平盛世,一朝登九鼎,睥睨天下知,帝心难测的雨露君恩和至高无上的声望权利必然是普天之下最大最香最可口的馅饼,以供世人诚惶诚恐,殚精竭虑。但在风雨飘摇、江河日下的清王朝末期,每一步都是天路维艰,甚至多走几步将是末路途穷。
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年仅三岁的溥仪被慈禧太后选作新帝。次日,前皇帝的英灵回到世间拖走了金銮殿里的女强人入土为安。王朝的末路就此留给一位三岁的小孩,让人看上去形单影只,光景凄凉。
即便是摄政王载沣有着开国摄政王多尔衮的雄才大略,但也难以抵挡腐朽落后的封建王朝被外来的近代化文明的野蛮入侵冲击得千疮百孔。更何况在与军政大臣袁世凯的数次交锋中他接连败阵,无计可施。颓势已不可抵挡,覆灭只是迟早的事。
待到1911年,武昌起义一声枪响,辛亥革命蔚然成荫。袁世凯一面胁迫,一面诱降,最终与清室达成每年支付四百万两的优待条件。次年令裕隆皇太后下达退位诏书。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六岁的溥仪或许并不能清楚地理解自己被退位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但看着紫禁城外、宫门旁边日夜站立着的士兵枪械在身,难免会生出些胆怯和嘀咕。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溥仪应当读过这首诗,但作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皇帝陛下,还未曾亲临政权,就已经退位旁观,甚至连个普通人都不能做得。这只能用中国人热衷的宿命论来解释,那便是命里事天注定。
近代历史有两个开倒车事件,一是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另外就是张勋的辫子军复辟。1917年,在张勋的拥戴下,12岁的溥仪被重新扶上帝座,随着命运翻云覆雨的手,作一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扯线风筝。然而复辟的时间不到一个月,张勋便被赶出了紫禁城。于是,溥仪第二次宣布退位,就像儿时玩的过家家游戏,一旦结束,都成空谈。
走马观花的场景来回变换,毫无干系的强人各自拉扯。少时的溥仪满心疑惑,即便自己年幼不谙世事,即便自己安分不与人争,却还是无法逃脱世人争名夺利为其编织的网?而这疑问想必在庄士敦的到来之后,会慢慢地得到解答。
大英帝国苏格兰籍军官庄士敦于1919年抵达北京紫禁城,而后成为溥仪的外教老师,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陪他度过了诸多落落寡欢的日子,既为帝师又为帝友。溥仪因此眼界大开,开始接触并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思想,并且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危险,想要逃出紫禁城,去国外留学,但并未得到实现。
就这样时间来到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临时倒戈并发动北京政变,逼迫溥仪离宫,同时搜刮了宫中大量的财物。溥仪搬进载沣的府邸暂住,之后逃进日本公使馆,为日方收留。后又离开北京,在天津租界落脚。
溥仪在天津住了七年,这段时期内,他受到列强的尊重,过着新潮的生活,穿西装,剪短发,参加舞会。在这个摩登的世界里,如果只讲生活不谈权力和政治的话,应当是轻松愉快的。
然而列强的礼遇只是停留在尊重这个层面,真正给予过帮助和支援的却是寥寥无几,只有在他们出于政治的需要时才会想起这位前清皇帝。潜藏在内心的天潢贵胄的念头让他对于权力和政治有着更多的渴求,但他积极接触的军阀无论大小却都只是虚与委蛇。歌舞升平的热闹过后袭来的是往事不堪回首的落寞凄惶,四处碰壁的灰暗气息蚕食着生来高贵的自尊心片片碎落。
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生活永远没有最糟糕而只有更糟糕的时候。1928年孙殿英盗墓,连续挖掘了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墓陵。溥仪获悉之后愤怒异常,他致信国民政府要求严惩掘墓人,却只得到一个不了了之的处理结果。于是,对皇权的渴盼和对现实的失望最终让他接受了日本人的请求,出任满洲国皇帝。
溥仪于1931年在日本人的帮助下从天津潜赴旅顺,之后到达奉天,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在东北地区建立满洲国。只是他这位皇帝并没有太多的实权,在日本人的操纵下还是像扯线风筝一样任人摆弄。这与他内心的君临天下相去太远,却又无法摆脱日本人的控制。直到1945年,前苏联对日宣战并进攻满洲国,溥仪在沈阳机场候机准备前往日本的时候被苏联红军空降兵俘虏。
岁月青葱绵长,悠悠而无伤。但若要言及一世境遇,风雨来过,艳阳现过,又如何能够细细思量。异国他乡的战犯岁月,对于已无故乡的溥仪来说并不是最痛苦的惩罚,真正提在心里捏着胆子的是故国里难以数计的君子们的清算和成王败寇的斩草除根。他曾经想过就这样永居苏联,但并未有得到批准。
1950年,改天换地的尘埃终于落定,全国各地飘起了崭新靓丽的五星红旗。溥仪由苏联政府转移给中国政府,之后的十年一直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进行思想再教育和劳动改造。又于1959年年底特赦释放,并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和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直到1967年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对于溥仪的生平经历,我是看了《末代皇帝》之后才加以关注的。在以前的印象里,总觉得他是一位卑劣的卖国贼,毫无了解的必要。但在看完这部奥斯卡获奖电影之后,倒是感触良多。三个半小时的电影,其观影过程本就是一件耗费精力的事情,而一生的经历浓缩到这三个半小时里面更是让人眼花。但导演很巧妙地通过对三扇大门的着力刻画,分段隔出了溥仪儿时、少年和成人的不同光景。而那三扇大门总是任他渴盼却未曾为之开启,则很好地反映出虽然他生在天潢贵胄的位子上,但是人生路上面对着的无奈、失望甚至绝望远非常人能够相比。
电影头尾两段是真实的生活推进,中间部分是溥仪在战犯管理所对自己前半生的回忆。从现实穿插回到过去又落入现实的过程像沉思录一般,安安静静地把末代皇帝溥仪那波橘云诡的一生平平淡淡地抖落出来。暗流涌动的情绪在一层层积累,一层层爆发,又一层层收敛。人也慢慢从年少懵懂到觉悟愤怒,从满怀期盼到认清现实。而成长的最终都是要朝着向现实低头、与世界和解的方向逐渐靠拢。
等意识到过去的岁月,或是头角峥嵘,或是平淡无奇,都不再是影响内心深处的平静的时候,内心就开始生出一种看透世事的宽容,而衍生到脸庞上就是笑容可掬的真诚和善。或许,这就是老年人特有的慈祥状态吧。
电影最后,溥仪买票进入故宫,作为参观者回到紫禁城里。那时候他已是历经风霜,发丝斑白的风烛老人。他泰然自若地看着金銮殿上的一切,又坐回到高高在上的龙椅上,渐渐淡出镜头。而如果是回到现实,那平淡的表情后面所埋藏的念头,不知道是怀念过去还是心有不甘,但无论如何想必应该会杂有一丝放下俗世的豁达吧。
中华历史上,若论大统一之后的首代皇帝应当是秦始皇,后人对其的评价多是夸奖之词溢于言表。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而换到末代皇帝溥仪的时候,则是苛责甚多。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确实做过不利于国家不利于民族的事情,而另一方面应当是新社会新思想对于旧社会封建思想的摒弃。但如果将时代变迁带给中华民族的灾难强加在他身上的话,怕是有些不妥了。毕竟在之后的社会里,很多事情很多道理真的是难以探讨难以深究难以理解了。
庸人自有理,智者亦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