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怀念小时候漫山遍野地去掀蝎子的快乐时光。
为什么叫“掀蝎子”呢?因为蝎子生活在石头下的缝隙里,要想捉到蝎子,必须要把石头掀开,“掀”这个动作必不可少,非常形象。
我们家北边的山上,树少石头多,是掀蝎子的好地方。每年谷雨以后,我们放学后或者周末,就三五成群,拿着自制的工具,兴冲冲地去北山上掀蝎子。所谓工具,其实很简单,一个是装蝎子的瓶子,一般都是用空药瓶,还有用筷子做成的镊子——把一根筷子截取十五厘米左右,从一端中间用刀劈开,另一端保持不断开,然后,两片筷子中间夹上一小节木片,用绳子固定住,一个简单好用的镊子就做成了。还有一种工具是捅炉子用的铁钩子,用它可以代替手掀开石头,不过这个我们很少用。
出蛰后的蝎子,就藏在石头下面,我们将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头,逐一掀开来,看有没有蝎子。蝎子有时候在地面上,有时候也会倒贴在石头上,有人惊扰,它并不急于逃跑,反而会高高地翘起尾刺,准备防守自卫。这时候一定要眼疾手快,赶快打开瓶子,用镊子稳稳地夹住蝎子的尾巴,把它放到瓶子里,再拧紧盖子。整个动作必须一气呵成,要不然会让蝎子逃跑,或者有被蛰的危险。掀到的蝎子有三种:一种是大母蝎,大大的肚子,一眼就能分辨出;一种是公蝎,身体跟母蝎相比比较瘦但力量很大;还有一种就是还没有长成的小蝎子,这种我们手下留情,会放它一条生路。一般掀开石头能看到一只蝎子就很让人激动了,也会有中大奖的的时候,掀开一块石头,下面会有两只或一窝十几个蝎子,这时候更会让人激动万分,掀开石头的主角会手忙脚乱地赶紧挑大的蝎子先捉,一边招呼小伙伴来帮忙,免得蝎子逃跑。其他的小伙伴就一边帮忙,一边羡慕嫉妒恨了。不过我一直没有中过这种大奖,只有眼馋的份儿。
我们小女孩往往只是乱翻石头,掀的石头多,收获却不大。有些男孩子善于总结经验和窍门,知道蝎子喜温怕热,刚出蛰的那段时间,蝎子喜欢在山的阳面,天气渐渐变热,蝎子就会转向山的阴面,而且蝎子喜欢呆在石头与地面的缝隙里,与地面没有缝隙的石头下面不会有蝎子,缝隙太大的石头下面蝎子怕风吹也不喜欢呆,所以他们收获会比较大,一次能掀到几十只蝎子,还省时省力。这些都是后来有经验的哥哥弟弟们告诉我的。那时候,我们女孩子最重要的乐趣不在掀蝎子的收获,而是漫山遍野疯跑的自由自在。我们一边掀蝎子,一边摘食各种好吃的,青青的酸枣,紫色的甜茄,芬芳的黄酒棵花朵……也会摘五颜六色的小野花,插在辫子上臭美,或者扎成花束带回家。
掀蝎子最怕的就是被蝎子蛰到了,不但被蛰到的瞬间,会感觉疼痛难忍,而且蝎毒在体内随血液循环、扩散,会浑身疼痛、难受,有的好多天都感觉不自在。这里穿插一件我弟弟的经历。有一天,弟弟和他的一个小伙伴去山上掀蝎子,结果他刚把一块大石头掀开了一半,就看见一只半大的蝎子,他高兴地叫小伙伴帮忙掀着石头,自己把蝎子夹住放进瓶子里。这时候,他的小伙伴把大石头整个掀开了,发现下面还有一只大母蝎,这下两个人可犯了愁——石头是弟弟先掀开的,两只蝎子怎么分配好呢?两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大母蝎归弟弟,半大的蝎子归那个小伙伴。就在两个人又把蝎子夹出来互换的时候,我弟弟的右手中指被蝎子蛰了。哎呀,又痛又怕,两个人一路从北山上跑回家,我妈妈又赶紧带着弟弟去了医务室。被蝎子蛰了是要打封闭针的,打上麻药后,绕着手指打一圈针,手指头肿了一大圈。弟弟又痛又怕,小脸煞白,嘴唇发紫,我妈妈也吓得腿发软。还好,打过针之后,睡了一晚上就好了。
掀蝎子,充满着刺激与快乐,充满着风险与收获。尽管有被蝎子蛰的危险,但大家仍然乐此不疲。当时,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人来村里收蝎子,记得那时大的一只一角,半大的一只五分,也可以论斤收,每次我们都能卖个三五块钱,也有多的能卖十几块钱的。要知道,那时候,家里条件都不怎么好,我们想买个本子啦,买只铅笔啦,也要跟父母磨很久,更不要说去买块虾酥糖、买支冰棍了。买一本本子一角钱,买支冰棍才五分钱啊,能有几块钱的收入,已经让我们心满意足,过一把小富豪的瘾了。
掀蝎子的经历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远去了,可是那美好的时光却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