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易学
徐怀清//著
目录:
一、太极易学简介
二、太极易学的特征
三、太极之简易、变易、不易
四、太极与阴阴的实质性区别。
五、太极易学小结
一、太极易学简介
《易》是古人用符号、图画或文字写的书,是古人生活的认识和记录,是古人的思想的、意念的一种表达,也可以说是人们对世界和亊物的一种认识论或方法论的总结。我们学习易经,不是要问巜易》究竟是个什么事情、什么枝节,细节上就没有必要去追究了。因为,我们既便是把古人重新唤醒了,要问出个所以然来,也是不可能的,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古人会告诉我们:过去是什么样子的,只有过去的人可以认得,你所需要认识的是你今天的事物。所以,我们只能去领悟《易》的精神、感悟其中的理性和精华,用以效正我们现在的理性和认识。说是借鉴古人也可以,说是古为今用也行。然而,任何人从《易》中所能感悟出什么、领会到什么、学习些什么,是有区别的、是有大不相同的。比如:历史上的太极易学与阴阳易学的本质的区别,就是感悟的不同、层次的不同、认识的差别。
我们所阐明的太极易学,是用以区分后世的阴阳易学为界定的太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的太极文化的重要思想理论,主要包括有:太极易学、太极道学、太极理学和太极本体学等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和部分。显而易见的是,太极易学是太极文化的总根、是太极文化的重中之重,若是理不清太极易学的脉络,就弄不懂易学的真正的精髓、就探不明太极文化的真正的本源、本根,也就领会不到传统文化的真正精华和精神。
太极易学的核心内涵,是对伏羲皇太极卦的认知。伏羲皇所画八卦,是以三爻为体的,三是大成之数,八卦也是各自独一不二的,八卦类万物,又是各自平等的共同的整体和体系。伏羲画卦,首先是以确立太极事物为主体、为核心的,这也就是「一画立太极」,太极本体独一不二,而没有太极的太一的、本体的确立,是一切都无从谈起的;然后,才是「二画显两仪」,两仪的生成只是太极一分为二的最基本功能的表现,而两仪是兼三才的,因为一分为二一永存、一不灭、一守恒。所以,就有了「三画定乾坤」的太极见一含三的实质的表现。至此,太极生两仪(一分为二),两仪生四象(二分为四),四象生八卦(三分为八),太极的一二三的基本架构的完成,是对太极的本体的、整体的、体系的、系统的、体统的认识的最起码的常识。这是依据了《易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而恰恰在这里是有一个大的分歧,要特别提醒大家一定注意的。这也就是太极亊物的「三分为八」与「四分为八」是有两层意思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思维方式的产生。
习惯上我们可能认为《易经》就是以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十六,无限如此N分下去的。这是典型的二元思维、平面艺术、片面认识,是与亊物的立体三维不相符合的,这也是造成后世的阴阳易学盛行和阴阳文化泛滥的最根本原因。
太极易学为什么是三分为八的,那么, 什么是「三分为八」,我们可以从事物的立体角度去对待事物本身,一分为二是其基本功能,二分为四是其过度形式,三分为八是其成为体统的必须条件。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三维立体的,三分为八是事物的平等均分的终极表现。如果认识不清楚事物本身的一二三,是不可能对事物有整体和全面认识的,这也正是古人画卦的以三爻为体、三分为八的太极智慧。举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一个滚圆的西瓜,我们正中切上一刀,就是一分为二;然后,从上以十字切第二刀,是二分为四;再从中线揽腰切第三刀,就是三分为八。至此,一个亊物的三分为八就完成了,而八等分是平等的、均衡的,是不可以再有第四刀为平分的。所以,三分为八的八卦是事物的最基本的体系,而三爻为卦体表明的正是一切事物的见一含三、涵三为一、三维立体、三生万物。于是,易学的象数结构是以三爻八卦为本卦,才有了后来的三爻重叠的六爻的八八六十四卦,这从根本上表明,太极易学不是阴阳易学,不是简单的二进制。因为,阴阳的二性、二象、二元是构不成体统的,是残缺的思维方式。而三维立体、一事三因、三谋为定才是太极易学的真实写照。
二、太极易学的特征
太极易学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太极自身本体为主体、为立意、为核心而展开的易文化。比较纯正一点的也称之为:伏羲易学、先天易学、经前易学。
1 )、伏羲易学
伏羲易,很显然是伏羲时期所创立的易学,称之为伏羲易。伏羲皇,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远古时期的三皇之一。其所画八卦是易学的根源和基本模型,早在文王演《周易》之前几千年的时间就已经存在了。而不论从体系的完整性还是从创立的时间上来看,伏羲创立的《易》才是易学的鼻祖,才是易学的根本。
《易传》上是这样描述的:"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使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对伏羲皇画八卦的由来和重大意义的总结。
晋王嘉《拾遗记·春皇庖牺》:“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牺,亦曰伏羲。”这表明了伏羲皇的年代久远,其流传中的称呼可以是多种的。
《朱子·周易本義》称:"易,書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畫,有交易、變易之義,故謂之易"。朱熹所言,易之为书,其卦是本于伏羲所画八卦的。
我们都知道,伏羲所画八卦,是以三爻为体的,是完善的三分为八的完整体系的,这里的三爻八卦充分体现了伏羲皇的太极大智慧。伏羲仰观于天,天是独一无二的,又是万象纷呈的;俯观于地,地是独一无二的,又是万物遍地的;再观于人,人人也都是独一不二的,又是万态万象的。这种天地万物的存在,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充分表达呢,于是,始画八卦,以类万物、以明事理、以为大用。
这里就不多说了,伏羲皇所画八卦,是以太极本体独一不二为立意、为主体的,是以一分为二的基本功能为变易的,是以见一含三的基本结构为之体统的,这应该是显而易见的。而伏羲皇对太极事物的一二三的把握,也应该是不容置疑的。在这里很显然是没有任何的阴阳文化成份的。
2 )、先天易学
先天易学,是指太极易的先天唯一性、不变性、祖宗性的,是用于区别后天易学,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纷呈的〔诸子百家〕、以及阴阳家的阴阳文化、阴阳易学的形成和流行的。
《易·乾》:“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先天的意思,就是谓先于天时而行事,有先见之明,不违天意。或谓之与生俱来,先于感觉经验和直接实践,不是人为所能形成和转移的。比如,“人命之所有,先天也;人之有所为,后天也,性情之生成也后来之事。无先天不足以生后天,无后天不足以成先天"。这应该是先天的本意。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论述太极道的时候,是标明了太极之道是先天之道的。《道德经》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下母"。(这里的太极之物就是先天之物、是先天之母,独一不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很显然,太极道的所化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是太极先天的本然流行、自然大化、一性圆通的。这里的一二三与其阴阳文化、阴阳之道是不在一个层面的,阴阳的定位只是太极道所生之万物后的、万物自身所含的两种不同属性。太极是化生万物之母,太极独一无二,太极不阴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太极,太极者,自然而然也。
太极之母,生天、生地、生人、生物,太极生生不息、圆融无碍、无极而存。万物、万事、万象、万性,乃太极有极所化,有极有限、有生有灭。太极先天大生无碍,万物后天兴亡有序。阴阳二性、属万物万性中之所有,阴阳文化、阴阳易学乃后天人为之小道,不与太极相干。
3 )、经前易学
太极易学,从伏羲皇八千多年前的画八卦,炎帝、黄帝对三易(《连山》、《归藏》、《乾坤》)的发挥,直到文王演《周易》集三易之大成,这是太极易学之正统、之正宗。
经前易学,指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生们对《周易》的注释、并作十翼为合订而称之为《易经》前的界定。孔子删定《易经》之前为"经前易",之后为经后易。
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扬扬、各成体系,大周朝八百年江山礼毁乐崩,太极大一统的社会局面土崩瓦解。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有了一次大的解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好一派太极大树的分技抽叶的文化革命景象。“春秋无义战”, 其数百年间之战争不断,那么多诸侯国在互相争斗中存亡兴灭,实际上是太极易学的灾难。也正是在人们对太极文化找不到北的当尔,以〔阴阳家〕为代表的阴阳文化横空出世,宣告了阴阳文化的诞生,填补了人们心中的空洞。
在这里我们再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太极,我们知道太极是千古就有的,太极也称太一,也就是独一不二时空本体。根据原始人类的思维方式,太极也可以称其为混沌未开,也就是一团、一堆、一统天下。其实,任何人类的启蒙,无论是远古的、或是现代的,还是未来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要从"一"开始的。一个三岁的孩娃,认识的第一个数只能是一,一个、一双、一排、一把、一群,在没有对一的数理的牢牢认知的前提之下,是不可能有二、有三、有千、有万的认识的。因为世界上的一切的事物都是独一不二的自身本体,我们所面对的一切事物都是一体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片树叶都是独一不二的,每一粒砂子都是独一不二的。没有一、也就没有一切,不认得一、也就无从谈起任何事情。当然,我们这里的一,指的是太极混沌体,不可能会是一元论,因为元是体中的元素,体统不存在也就没有任何元件的产生。这是古人的、也是现代人的极普通的、也极相同的认识思维的起步阶段。
当人们面对纷繁万千的事物、并且变化不断的时候,往往也会忘记了一、丢掉了一,把一个简单的一体的、一统的事物,看的眼花缭乱、六神无主,无所适从了。于是,在人们颠来倒去、翻来覆去、生来死去的自我折腾中,就有了阴阳文化的产生。所谓阴阳文化,也就是借阴阳之二象、阴阳之二性,采取比喻、类似、象征、联想、忽悠等方式,将其万事万物万象万性归纳于阴阳二性之中,用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决断和取舍。
真正的阴阳文化的成熟,是在〔阴阳家〕的粉墨登场为标志的阴阳文化的诞生之时期。这从孔子的"十翼"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阴阳文化显现的端倪。终于,太极文化有了新的伴随着、忠实的伴侣了。
古人的阴阳文化,很明显是依赖于太极文化之下的,也就是"太极生两仪"之后的"两仪阴阳"的替代。而阴阳取代了两仪,也还是太极文化的一种伴生、依从,这就有了太极阴阳之说。至此太极易学翻开了新篇章,经前易学与经后易学有了显明的分界岭。经前易是以太极、两仪、三才、八卦为内涵的,经后易则成为阴阳易的天下,太极也只是个门面罢了。
后世的阴阳文化我们是清楚的,阴阳文化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从来没有过安分的时候。先是将太极与阴阳反过来了,成为了阴阳太极学。再往后发展,就只有阴阳而不见太极了,阴阳掩盖了太极,阴阳取代了太极,成为真正的阴阳易学了。因而,现代人对太极文化的一二三都是很陌生的,现代太极文化的失传,与其阴阳文化的盛行、及其对太极文化的篡改、架空、冒充和取代是有很大关系的。很明显的一点是,现代人论太极,理屈词穷、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就只好拿阴阳的颠来倒去、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去自圆其说了。因为,无论是对错、好坏、是非、反正,只要是用阴阳来诠释就都是理、就都有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