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日子“如鱼得水”

图片发自简书App

十几粒花椒,七个朝天椒,五瓣儿蒜,一小块姜,一小把香菜,小变魔术就成了“自创”的“水煮鱼”。

我极爱吃鱼,不会做,也总觉得十分繁琐,难度系数极高。

在家时,妈妈用酒把鱼腌好,然后热锅加菜籽油炒火锅料,吵到辣的呛人,倒水煮开,再加鱼,最后鱼快好了再加点粉丝。煮好后妈妈都会略带着少女般的羞涩说:“没煮好,我真不太会煮鱼”。看我吃的开心,老妈也笑得开心。

大三寒假有幸见到舅妈煮的红彤彤的水煮鱼,敬佩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在座的人都连连夸赞,舅妈开心的笑,脸红着说:“都用的调料包,哪有什么厉害的”。

工作后鱼一度是我不敢尝试做的菜,只是远离父母家人,只能在他乡与郑先生“相依为命”,陌生的城市,什么都可以忍,唯独口腹之欲难忍。

郑先生看我可怜巴巴的念叨着鱼,终下决心买了一包水煮鱼、两个土豆、一个藕,到了鱼摊,老板一问:“小伙子你买什么鱼”,奈何郑先生也只吃鱼,从不问鱼,对鱼的认识,仅有刺多刺少而已,活活的暴露了“厨房新人”的秘密,老板也是一热心人,不仅卖鱼,也传授煮鱼秘方,感激的我们连连道谢。

这座城市不大,随着河流的方向呈狭长型,这个菜市很小,就像长长的河流,偶尔分点支流。这里虽小,但这里很热闹,这里的人也很热心肠,遇到我们这样的“新人”,耐心指路,偶尔传授做饭小技巧。

照着卖鱼老板传授的用调料包做鱼的秘方,我们做了水煮鱼和酸菜鱼,郑先生虽是“厨房新人”,但天分极高,第一次做水煮鱼就得到了同事的称赞,信心大增。

我爱吃,郑先生就几乎每周做一次,持续了近5个月。吃久了,胃闹着,嘴吵着,开始不满足,想要尝试更多鱼的味道。

鱼汤是个不错的选择,但看着查到的食谱—豆腐鲫鱼汤,颜色虽好,但作为四川人,少了辣味的鱼汤总感觉不完美。

前不久偶然看到室友做的鱼,瘦小的女生,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鱼,不仅吃了鱼还把汤喝完了,看的我心里痒痒,忍着口水去问了方法,才知道了小米椒的妙用。才有了郑先生小变魔术的“水煮鱼”。

会做鱼了,偶尔周末邀请同事新朋友一起吃鱼,分享我们的最新成果。打电话发微信的邀请变成了“明天晚上有空?我们做鱼,一起来吃”。洗菜切菜,炒菜,煮鱼,我只能帮帮小忙,郑先生是家里主厨。同事们新朋友一进门看着一桌菜,有看着我围着围裙,都会夸夸我贤惠,领了夸奖,心里高兴,但最后还是要将夸奖都还给郑先生。

菜全部上桌,人也围桌而坐,几个同事新朋友一边吃鱼、吃菜,一边聊聊生活趣事,吃的开心,聊的高兴,驱赶了冬季的寒冷和在他乡的孤独,我也偷师成功,准备过年回家给家人露一手。

一座“新城”和来自他乡的“新人”,挣扎着、适应着、熟悉着,让自己的小日子更精彩着。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