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楚戚戚,哀夫之义

  夕阳斜洒在汨罗江畔,起伏的波澜映衬着波光粼粼,似火的残阳仿佛预示着不一样的热烈。落日很美好,但是再美好的落日也会沉入江底。微风轻轻吹起他鬓角的头发,那个略显愁容的男人理了理自己的衣冠。楚亡了,作为楚国的大夫,不做秦奴,赴死理所应当。心有不甘又如何,壮志难酬,豪情依旧,也许只有死去才能为他不尽的志向与跌宕的人生落下一个句号吧。他纵身一跃,先生走了。可先生的精神与千千万万个他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未断绝,先生没有走。

  他是屈原,是楚国的三闾大夫,是浪漫主义爱国诗人。他家室优良却不曾懈怠,心里装的是楚国的安危。他年少有为,锐意进取突破旧制改革,甚至不惜得罪权贵。他处境艰难但不是气节,用笔写下心中所感。他的身份很多,但他最满意的我想可能是爱国者这个身份吧。这三个字,很短,却很重。时间会改变一些东西,却保留了一些东西。屈原的精神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脉,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

  我未曾见过屈原,可是屈原却与我擦肩而过,用他的诗篇和故事,穿过历史的距离,与我相见。屈原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你可能没读完楚辞,你可能不懂《离骚》,很可能你甚至难以完整的说出他的某个作品。但是无论是垂髫小儿还是花甲老人,都知道屈原跳江,都知道其上下求索的精神。这就是屈原给我们后人带来的精神价值,“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骄傲的士大夫的头颅是不能低下的。

  他为旧官僚集团所阻,连过去赏识自己的怀王也动摇了,小人的谗言,世俗的流言蜚语打倒了屈原。楚国失去了屈原,也失去了变法富强的机会。楚国不是为秦所破,而是从内部而瓦解,真是令人不胜唏嘘。从汉北到江南,远走的屈原没有倒下,倒下的是楚国的未来。他不曾想过避世,也放弃了实现抱负而去到他乡,贬谪的屈原却没能远走,也不能远走。只有一死,对,只有死才能完成他从未熄灭的抱负。

  如果你问我什么是屈原,什么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不会谈论他的楚辞,我也不会言明他跳江的故事,我什么都不会说。我会让你抬起头来,指向碧海蓝天下的那飘飘的红旗。在烈日的照耀下,红色也显得更为鲜艳。我会让你走在路上,看看雄伟的高楼与川流不息的十字路口。我会让你走在山水之间,迎着微风看看这秀丽的山河。

  屈原没有死去,他活在了这片古老的大地,生生不息且不断向前的共和国矗立在那里,汨罗江畔的残阳越发地鲜艳。

  他走了吗?他无处不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