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感觉》这本书是文森特•鲁吉罗所作,我才看到第一章,下面例举的是一些我认为特别经典的话和一些感悟。与大家分享
片段1: 在许多人中存在一种令人遗憾的倾向,他们把感觉和思考看作是相互排斥的,强迫在它们之间作出抉择,在他们看来,如果我们集中关注其中之一,那就必然抛弃另一个。然而这是错误的想法。感觉和思考完全是互补的,感觉是比较带有自发性,是形成结论的绝佳开端。而思考则比较深思熟虑,它提供了确认最佳和最适当感觉的方法。两者都是人的自然特性。但是,思考比感觉少带有自发性,要让它良好地发挥功能,就需要系统化的方法和指导性的建议。我曾经一直为这个所苦恼,现在也存在这个问题,特别是听了武志红老师的专栏后,这种问题就彻底的浮出了水面,但是,我却完全不能找到他们之间的一个平衡点。这本书的进度才看到第一章,我想后面的章节会给我解答。我现在就耐心的带着这个问题去读。
片段2:任何一个想精通某项活动的人,首先必须知道它的工具和规则,在批判性思考中,工具不是物质的客体,而是概念,其规则支配的是头脑而不是身体的运作。这和之前笑来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一个正确的概念对于人的重要程度。你越是透彻地了解这些概念,就越能精通于思维。
在我所从事的工作中,耐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人却是非常急躁的,总是想马上看到一个好的结果,但是好的结果的出现都是需要一个时间的沉淀的,在不了解进步天然就是耗时费力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我都是一个处于一个非常急躁的状态。但是我知道,所有真正有意义的进步都跟复利曲线一样,没有经过那个“长期”之前都像是没有“恒定没有斜率的直线。不管别人怎么着急,保持一定的耐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也会让自己承受很大的压力。
片段三: 在第一章中,提到大众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在当今的社会,大众文化(广播媒体,报纸,杂志和流行音乐,手机等)对我们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这里面就牵涉到我们宝贵的注意力,为什么我们看电视和在教室感觉是完全不同的,电视节目制作人运用频繁的场景和感官诉求来维持观众的兴趣,然后频繁的插播商业广告。在书中作者分析电视观众所承受的注意力转移,在电视节目中作者发现每小时的切换多达78次,还不包括商业广告之类的切换,每15秒钟商业广告内的切换次数从6次到54次不等,平均大约为17次。注意力转移的总次数超过了每小时800次,或每分钟超过14次。这本书首次出版是1975年,而现在是2017年,电视节目对于我们的注意力的影响又是多大呢?我就打开电脑,看了半小时的节目之后,开始倒回来数电视节目的切换次数,才过了12分钟,我就数出来200多个镜头的切换,还不包括商业的一些广告。我也明白为什么在教室我们总是感觉很枯燥,之前只是知道电视节目为什么很吸引人,大概就是因为它的连贯性性强,也不需要费多大的脑子,但是今天有了一个更好的说法。是因为我们在教室得不到像电视节目一样的同样的连续的频繁切换来刺激我们。当我们的不到这种满足的时候,我们会说老师枯燥无味。
片段4:以前我所认为的个性就是与别人表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我从来没有去思考过,到底个性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培养的。书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个性是后天养成的,更准确来说,是赢得的,个性始于这样的认知:不可能逃脱受他人和环境的影响。个性的本质就是警惕。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被比自己有权威的人说的话就轻易的认为这是事实。这让我想起一件小事,和我们老大一起吃饭,因为老大是北方的,他很喜欢吃面条,而我们食堂又都是米饭,他说,如果食堂每天都是吃面条就好了,你们知道吗?吃面条的人容易变白,旁边一个女的南方的同事搭话说,是的。然而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啊!当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这也提醒了我,不能随口打哈哈。
书中提到的一些原则,值得我们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去践行。
1,把你对任何人,议题或情势的第一反应看作是尝试性的。无论它多么吸引人,在哪未考察它之前,都不要接受它。
2,判断你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反应。考虑你是不是借鉴自其他人,父母,朋友或名人,电视中虚构的角色。如果可能,确定是什么特定的经验影响你作出这样的选择。
3,考虑你有可能对这个人,议题或情势作出的其他可能的反应。
4,询问你自己是否还有其他比你的第一反应更恰当的反应。你在回答时,排除你的制约条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