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吵着要教育改革,要解放中国的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可是每个人最终都是要经过高考大关的,考试制度不改,想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检验成绩的办法就是考试得分。
而中高考一直以来都是被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因为,高考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
近日,对于中高考的制度又发生了改革,这一改革结果让很多人都目瞪口呆。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中高考改革细节:
中考改革将从2017年试点,到2020年成型;高考改革从2014年开始试点,到2018年大致结束。
在中高考改革将要完成的未来三年,语文学科将成为最受关注的科目。
随着中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阅读能力也正在成为学校和教研机构关注的新焦点。
不少任课老师感叹“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中高考”、“阅读为王时代已经不是假想,而是真的来了”!
不会阅读,高考有可能连试卷都做不完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
阅读文章具思辨性、复杂性、扩展性,还专找让考生想不到的领域……
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
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从2018年开始,高考语文阅读题量会持续增加,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反应能力的要求又提高了。
这不是我们在危言耸听。温儒敏先生在2018第五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启动仪式现场发表的这番关于高考语文改革的观点,甚是轰动。
温儒敏是谁?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学语文教育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旗帜性人物。他的观点对于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高考语文改革都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高考语文的阅读面,正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
温儒敏说,高考阅读题的变化趋势是:“那种思辨性,那么复杂,那种扩展,就是你想不到的。”
2015年的阅读题考过古代货币制度,2016年的阅读题偏文学,概念复杂。99%的学生都没有接触过这类型的文本,更不不要说理解了。
这说明什么?
说明高考语文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平时的教学水平。往后考题的选文范围,也必然会超出高中教材和一般高中生的认知范;难度、深度、广度,向学术级、经典级看齐。
读书太少,是语文教学的弊病
如果不在中学时代就推动,“高中语文特别是高中作文教学,全线崩溃!”
阅读量增加成为日益清晰的改革趋势,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文字量大增。2015年,北京高考语文卷首次设置长阅读考查,整张试卷文字量达到8500字左右,比去年增加了1300多字。
此外,结合阅读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语文卷中,而且在理综、文综、文科数学等多个学科都有不同程度地加大。
北京市去年11月发布了《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今后,本市中、高考语文试卷将增大古诗文、现代文阅读量,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考查,适当增加主观题的比例,设置“可选择性”作文命题。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将更多地成为中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更加强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语文增加了阅读量、古代文化常识,数学新添数学文化,汉语科目则加上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物理将以往选考的动量首次列为必考。
语文科目增加阅读量、古代文化常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都变为必考。
温儒敏先生说,以往选考时,选“文学类文本”的学生很少,许多学校都不重视“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这次调整不但能对考生素质做更全面的考查,也将对一线教学中存在的轻视文学审美教育的倾向起到纠偏作用。读书太少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
2013年的北京市语文状元孙婧妍说,在她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当文学沉入灵魂里血液里,写作的时候就会能流淌出来。
试卷有着固定的标准答案,一个凭死记硬背做出题的学生和凭自己发挥做出题的学生,在答案中是看不出来的,结果只是大家都拿了满分而已。现行的应试教育下,一个学生有没有语文素养是很难看出来的。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是有语文素养的?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
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是弓和箭的关系。你们把这句话记下来,用一辈子记住,写作是一支箭,阅读是把弓。
这是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的获得者曹文轩对中学生的忠告。
当你读的书多了,这些哲学文献沉入你的灵魂里血液里,文学创作的时候,自然就流淌出来了。
在许多向985、211高校输送了很多学生的中学,语文课是高一学点知识,高二忙联考,高三基本不学,全部刷题。
所以语文素养在兵荒马乱的高中得不到重视,很多高中根本也不安排写作课。
高中语文老师将精力用在总结应对高考作文的技巧上,只讲怎么对付考试。
比如,有老师总结出15种写法:怎么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怎么套入自己的经历和想法,怎么联系新闻,诸如此类。
按照这种应试的套路,你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傻瓜,而且是一个自以为会独立思考的傻瓜,一个自以为满脑子健全常识的傻瓜。
黑格尔说过,所谓常识,往往不过是时代的偏见。要超越这个时代的偏见,唯一的办法,就是阅读,阅读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典著作。
没读过几百本经典,不足以谈独立思考。我们说的思辨,就是从独立思考开始。
“亲子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最好的方式
亲子共读,又称亲子阅读,是指在家庭中大人与孩子一起阅读。
从阅读活动的内容来看,除了核心的阅读活动外,亲子阅读可以从选书的时候开始,一直到读后的交流,形成一个"选书-读书-聊书-再选书-再读书……"循环立体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一起学习,不仅扩展了知识,又增添了孩子与家长的感情交流。
从共读的形式上看,亲子共读可以是大人读给孩子听,也可以是孩子读给大人听,也可以是大人读给大人听,也可以是孩子读给孩子听,也可以大人和孩子一起看,也可以是自己读给自己(默读或读出声音);
除了"读"的形式,还可以有表演、图画、手工、实验等等多种形式,重要的是,大人与孩子一起享受这个过程。
因此,从广泛的意义上说,亲子共读可以理解为大人与孩子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
人的一生中大脑生长最迅速的时期是在零到六岁,这是幼儿学习阅读最佳时期,错过此时期再去培养儿童阅读习惯,常事倍功半。
常听许多孩子的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不聪明”,同时又觉得奇怪,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学习时间、学习条件,为什么孩子的一些同学,他们的学习成绩会那么优秀,而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开窍呢。
请这些家长回顾一下,在孩子零到六岁时,你有没有进行亲子共读,如果你很少或没有,那么你已经“棋输一步”。
当然,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孩子成为早慧的天才,也不是要用读书识字充塞童年的快乐时光。
而是充分开发孩子的潜能,让阅读成为孩子认知和交流的重要途径,成为童年快乐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要让孩子们成为自觉的、独立的、热诚的终身阅读者,让阅读为他们带来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