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热播剧《我的前半生》收视率逐渐上升,人们茶余饭后都在探讨女人该怎么过自己的一生,微信公众号里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关于剧情和人物关系的文字;但是这时候有的人站出来批评,说编剧把小说修改的幅度太大了,完全和作者的情节设置不同,认为这样做是只是为了赢得收视率,完全不顾小说作者的情感,所以对此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这种维护原著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则,电视剧的拍摄需要花费巨大的投资:请当红演员,摄影师、化妆师、编剧、策划等职位,需要各种机器设备作支撑,还有后期的剪辑以及广告推广,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以求得到利益最大化,这也无可厚非。
所以做出来的作品只要有人认可,有人喜欢,能有市场,并且能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比如由吴秀波担任制片人和演员的《军师联盟》,它的诞生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这部电视剧是从司马懿的角度来拍三国故事。在制作这部剧的过程中,吴秀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电视剧收视主力军---女性观众接受这部剧,因此,光在剧本上就下了很多功夫。他先把剧本按照男性的角度去写,修改好了拿给家人看,结果家人不感兴趣,说这是啥玩意?接着又换了个女编剧写,把家庭生活写了进去:再拿给家里人看时,家人觉得不错,这才着手拍摄。
所以《军师联盟》一播出,女性观众比例远高于很多历史题材电视剧。
也许有人又会说了,这是什么鬼?把历史歪曲了,可是如果完全按照历史原本的样子展开那有什么看头?那不就是纪实片嘛!要想了解历史的自然会去读史书,而电视剧就是要使观众看了舒服,并且迷恋。
所以要使1700多年前的人物能够与看电视剧的当代人产生共鸣,人们才会在晚饭后呆在电视机前翘首以盼。吴秀波本身也很喜欢这一段故事,因为司马懿的困惑、杨修的困惑和曹操的困惑,也都是他自己的困惑。所以他要把这种共情也传递到观众身上,吴秀波说:“做戏是因为有困惑,看戏又何尝不是呢?司马懿从生到死面对的是什么?生存。先是要活下来,接着是对家庭尽责,然后变成情感的压抑,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也因此产生了欲望,以及与欲望抗衡的压力,这也是每个人的生命历程。”
所以正因为吴秀波敢于从自己的感觉出发,又揣摩了观众的心思,大刀阔斧地对剧本进行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改,才使得这部电视剧赢得了男女老少的认可。
可是许多人还是因循守旧,死死抱着原先的观念不敢放下,生怕有一点点闪失,结果却始终在原地踏步,得不到任何进展。
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许多人的做法不禁让人堪忧:比如写作似乎已经成为人人可以做的事情,但是为何有许许多多的人仍然无法通过这种途径获得新生,实现财务自由,关键就是没有抓住观众的喜好,引不起他们的共鸣,自然会没有市场,结果自然是以失败告终。
如今社会和时代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高度发达,所以这个时代人的创造力被提到无可比拟的高度。创造力自然成为了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决定了整个社会将来的结构。
就像如今出现的有声读书,比如喜马拉雅FM、逻辑思维等就有了很大的市场,为许多忙碌的人们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因此,在如今如果你还认为成功的几率很小,那是你还没有找到你的用户的需求,记住他们所需要的就是你能够提供的,只有得到他们的认可和喜欢,你就离成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