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叔孙豹是春秋中后期鲁国一位极负盛名的重臣,长期主持鲁国外交,与主持内政的季武子相互配合,形成了“叔出季处”的惯例。
叔孙豹的出生和两位兄长一样戴着胜利的桂冠,如同晋师旷回忆的一般:
……狄伐鲁。叔孙庄叔于是乎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及虺也豹也,而皆以名其子……(左传.襄公三十年)
不过叔孙豹并没能像叔孙侨如那样长期享受这份荣光,其在早年即经历未被记载的变故,被迫出走齐国:
……初,穆子去叔孙氏……适齐,娶于国氏,生孟丙、仲壬……(左传.昭公四年)
由于叔孙豹肯定出生在“鹹之战”(前616)后的几年内,而其流亡到齐国后“娶于国氏”当在其按照卿、大夫礼十六岁成人后一年内,因此我们假定叔孙豹前半生的大事年表如下:
也即其在大约十六岁时候流亡,十七岁时娶妻,在齐国大约生活了二十年,期间至少陆续得到孟丙、仲壬两个儿子;大约在其三十六岁时候兄长侨如被迫流亡齐国,至迟于转年春叔孙豹回到鲁国。回国之前叔孙豹与侨如在齐国有过短暂的交流:
……及宣伯奔齐,馈之。宣伯曰:“鲁以先子之故,将存吾宗,必召女。召女,何如?”对曰:“愿之久矣。”鲁人召之,不告而归……(左传.昭公四年)
流亡后的侨如在齐国派人给叔孙豹打招呼,指出由于之前祖父公孙兹和父亲叔孙得臣两代人建立军事上的功勋,势必召回叔孙豹来继承叔孙氏的香火。叔孙豹“不告而归”除了由于季孙需要其尽快占据一个卿位,时间紧迫以外,还有表明其与侨如并非同党,也没不曾继承兄长的权力,而是作为故大司马叔孙得臣之子回国出仕的。
当然叔孙侨如的所谓“以先子之故”只是一种托辞,因为季、孟虽然与叔孙侨如势不两立,但是绝不会就此废掉叔孙氏的家门,否则“孝族”的臧氏、郈氏、展氏,“庄族”的子仲氏、子家氏、成公的“宣族”同父异母兄弟们会很快占据空出来的卿位,并且利用年龄优势最终把“桓族”耗死。所以季孙行父于成公十六年底回到鲁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依礼法处死穆姜、侨如的同党公子偃,之后从齐国召回了叔孙豹,并且运用手段安排其立刻为卿,并且排在有些穆姜背景的臧孙纥之前拥有了“军行”。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就是叔孙豹的齐国背景。由于叔孙豹在齐国生活了二十年,而且与“天子之二守臣”之一的国氏有姻亲关系,必定在齐国交际广泛。因此一旦鲁国需要对齐国进行沟通的场合,亟需一位能够取代叔孙侨如的“行人”,当然这里不是指职务上的行人,而叔孙豹就成了不二人选。所以就鲁国而言,保证与各个强国一定程度的交流渠道,不能一条道走到黑,才是“千乘之国”的生存之道。
凡以上两个角度,熟谙鲁国政坛内情的叔孙侨如自然了然于心,而在外历练二十年的叔孙豹也是心领神会。所以虽说穆叔“不告而还”,实际上兄弟二人在灵魂层面的交流从来都没停止过。
不过叔孙豹的归国似乎又颇为仓促,以至于没来得及带回所娶之国姜以及所生之二子,只好委托给同在齐国流亡之好友公孙明照顾,没想到时间一久公孙明与国姜产生感情就结了婚。此可能激怒了叔孙豹,导致其一直等到两个儿子长大成人后才想起来将其接回鲁国,这将会给叔孙氏未来的继承权问题埋下巨大祸根。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流亡齐国的叔孙侨如,如果按照其在“鹹之战”当年(前616)左右出生计算,其在流亡时候已经虚岁四十二岁,当有不少子女出生并且随其到齐国生活,有记载的有:
……叔孙宣伯之在齐也,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即叔孙在齐国本来并没有什么土地财产,因此其子叔孙还为了与齐国公室结交,将其姊妹纳给齐灵公为妾,后来生下了齐景公。叔孙还因为齐侯小舅子的身份也出仕齐国,不过后来卷入公子牙之乱而最终出走燕国:
……齐侯使庆佐为大夫,复讨公子牙之党……叔孙还奔燕……(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做了齐灵公老丈人的叔孙侨如,则有机会接近公室而被灵公之母声孟子看上:
……齐声孟子通侨如,使立于高、国之间。侨如曰:“不可以再罪。”奔卫,亦间于卿……(左传.成公十六年)
当然按照齐国的礼法,叔孙侨如“立于国、高之间”也是不现实的,这只是一种略带夸大的说法,应该是说声孟子给情人提供了一些超规格的待遇,但握有实权的卿位恐怕谈不上。即便如此叔孙侨如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生怕再卷入齐国的权力争夺中,因此赶紧离开了这个是非之所而出仕卫国,并最终终老于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