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一顾秋风到隆中

襄阳古城以西二十里外,群山合抱,绿荫苍翠,古隆中,三分天下的策源地,一首《隆中对》。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曾这样描写古隆中。苏轼诗“万山西北古隆中”,亦谓此。

三国故事湖北多。三国演义120 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如今古城襄阳的旅游名片,最亮的一张当属古隆中无疑。第一次见到藏龙卧虎的襄阳古隆中,是二0二五年秋战友聚会在湖北谷城。

古隆中,又称卧龙岗,有古代遗迹,也有后期再建。走进古隆中,这座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石牌坊,雄伟壮观,正面镌刻着“古隆中”三个遒劲大字,是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两边是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和“宁静致远”,条柱上刻有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盛赞刘备礼贤下士的精神和诸葛亮辅弼两朝的赤胆忠心,牌坊背面是“三代下一人”五个大字,为宋代苏轼对诸葛亮的评语,意为夏、商、周三代以后没有人可与他匹比。两边门柱上镌刻着: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高度称颂诸葛亮的文韬武略是夏、商、周之后的第一人杰,即使伊吕、萧曹也是稍逊风骚。

牌坊背面是“三代下一人”五个大字,为宋代苏轼对诸葛亮的评语,意为夏、商、周三代以后没有人可与他匹比。两边门柱上镌刻着: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高度称颂诸葛亮的文韬武略是夏、商、周之后的第一人杰,即使伊吕、萧曹也是稍逊风骚。

从古隆中牌坊边的一汪水潭走过,一池碧水仿佛孔明先生的智慧之光在此荡漾。路两边松柏苍郁,香樟秀润,浓郁的灵气伴随着微风拂面,心旷神怡。望路之尽头是武侯祠,“高山仰止”之情油然而生。

在“隆中路”旁,武侯祠下方百余米处,有1991年重建的砖混仿清建筑隆中书院。四合院式的庭院布局,采用明清建筑风格,飞檐翘角,青砖灰瓦,古朴典雅,气势恢宏。

往武侯祠方向山道旁有座明代风格的六角古亭,造型古朴典雅,与周围的山林环境融为一体。亭内保护着一块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47年)所立的石碑而得名。石碑和碑亭共同见证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历代都受到推崇。

拾阶而上,直达武侯祠。这是祀奉诸葛亮的祠宇,青砖翘角,白墙雕檐,古朴庄严,气势不凡。全国多处有武侯祠,最著名的可能是四川成都武侯祠、陕西汉中武侯祠和湖北襄阳古隆中武侯祠。

古隆中的武侯祠始建于东晋,在一千余年的历史发展长河兴废频仍,时至清朝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观察史蒋兴芑移建于此。这座位于山腰,祀奉诸葛亮的祠宇,呈四进三院层台式建筑,两侧“掀天”,“揭地”的题字,昭示着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伟略,注定要掀起惊天动地的历史大幕,揭开风起云涌的壮阔画卷。

一进院落的大厅,进殿迎面是一尊等高诸葛亮铜像,羽扇纶巾,高洁儒雅,手袖及扇澄光发亮,是游客抚摸所致。

其内诸葛亮和夫人黄氏及其子孙并刘备、关羽、张飞以及蜀汉文武大臣的塑像栩栩如生,殿宇内董必武、郭沫若等名人题写的金匾银对琳琅满目。

祠内中院有左右廊房,两边为刘备部下的荆州籍文臣武将泥塑像12尊。左边是文官,分别为费祎、向朗、习桢、马良、蒋琬、庞统;右边是邓芝、廖化、向宠、习珍、马谡、诸葛均。院中两棵参天古柏,给人苍润萧远之感。

三顾堂前有现场表演,自然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三顾堂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策的纪念,在原址上重建的四合院式建筑。门口的对联写着“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两表”指的就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一对”则是指著名的《隆中对》。

其大殿之内,诸葛亮与刘备隆中晤对的塑像栩栩如生,连接大殿两侧的回廊镶嵌着历代碑刻石碣。其外,矗立着三棵古柏,相传刘关张三顾茅庐时拴马之柏。

院内花木清幽,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诗词,以示孔明一生功业。

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三顾堂后坡上,碧柱红瓦的六角古亭,亭中一块大石碑上刻有“草芦”两个大字,字体苍劲端庄,是明代嘉靖十九年(1540年)原址上立,清初重建。此处本为诸葛亮隐居时住宅的读书室,明襄简王朱见淑迷信风水,意将此古迹霸占为自己的陵墓。李自成起义后,把陵墓建筑捣毁,但土坟仍在。后人在墓边修了这个草芦亭,表达对前贤孔明的景仰与怀念。

在三顾堂周边漫步,又游览了抱膝亭、草庐、龙卧处等景致,特别是六角井,是诸葛亮隐居于隆中山中使用过的,现存唯一的遗迹类景点。习凿齿《襄阳记》中说“襄阳有孔明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此井历史记载最详,地址从未改变,是隆中诸葛故居里,孔明先生使用过的所有物事中的唯一遗存,并以此可作为判断诸葛草庐的依据。

顺着隆中山腰的武侯祠、三顾堂门前平坦宽敞的山道一路行走,还可游览诸葛草庐、卧龙深处,仰望隆中山顶的腾龙阁。

小虹桥横跨古隆中牌坊后小溪中段,是诸葛亮寓居隆中时出入必经之桥。桥为石拱,青石板面,如虹跨溪。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

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诞生”了传为佳话的风雪诗情。轻柔山风里,举目四望,仿佛看见隆中名士黄承彦正在小虹桥上吟唱“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诸葛亮在隆中居住时,和弟弟诸葛均一起开荒种地,过着自给自足的躬耕生活。

1984年,隆中风景区在躬耕田的中间立单檐庑殿顶式亭阁一座,亭中竖有“躬耕陇亩”石碑,亭上方有“田园淡泊”匾额。躬耕田一直作为诸葛故迹的一个景点,为后人所珍视。

人立古亭中,侧耳倾听,依稀听见诸葛先生凭风执扇,在山中高声诵哦“盘礴万古心,块石入危座。青天一明月,孤唱谁与和?”甚至还隐约有蹄声得得,正向荷花池向古牌坊逍遥而去……

山水依旧,景物咸非。恍惚之间,我已然穿越往日三国,梦回古时隆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