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周一,是“奥特曼”日,哥的好基友YY如期如约来到我们家里。
接园前,Y妈留言说:YY自己说今晚不留宿一哥家,到8点的时候Y爸去接回去。
然而,我觉得YY可能是“一时糊涂”瞎说话了,因为他之前已经“欢天喜地”留宿我家几次了,而且“奥特曼”日是他非常期待的日子。
但是,我又觉得,孩子在不断成长,也有可能真的不想留宿了。
于是,接园出来后,我先带着俩孩子去吃他们爱吃的意大利面,然后选择YY家附件的公园玩,就想着,待会儿8点,YY若真的要回家,方便我直接送他回家。
到了7:45,我开始跟YY正式谈话,让他明确告诉我是要回自己家,还是回一哥家?
YY非常确定地告诉我:“要回一哥家!”
这个决定,我前前后后跟他确定了3次,也把他不同的决定即将导致不同的去向、做不同的事情都一一跟YY说明白了,YY还是坚决地告诉我:“我决定去一哥家!”
至此,我认为YY还是那个YY,于是给Y妈留言后,就直接载着两个孩子回家了。
到家后,一切都和谐、顺利如前,睡前的绘本共读,是俩孩子一人挑一本,然后我给他们读。
一哥挑的绘本,主题是“为什么人要有肚脐?”,一开篇就讲“有两个雷神,会吃孩子的肚脐,他们把孩子的肚脐当饼干吃。。。。”
我感知得到“雷神”一出来,YY的神情就有点变,虽然后面整本绘本都没有再出现“雷神”的情节,但是YY 的神情一直有点凝重。
关上绘本的时候,YY问了我一句:
YY:这里有没有雷神?
我: 没有
YY:我要回家睡觉
然后就哇哇大哭起来。。。。。。。
当时已经晚上10:30了,如果再让Y爸过来接,孩子睡觉的时间会很晚,孩子他爸来回折腾也麻烦,也觉得我应该有办法搞定YY,毕竟他之前留宿过。
于是,我就开始使出浑身解数,抱着YY坐在床边,把学过的理论、实践过的真理都用出来,共情、拥抱、启发式提问等等等等。。。。。。
然而,这些都无效了,YY越哭越大声,而隔壁邻居是一位有心脏病的老人,我担心这么晚、这么大的哭声,会影响到老人家休息;当下的我,内心焦灼,大脑盖子好像摇摇欲裂、一触即开的感觉,而此时的哥,却在旁边嘻哈,有点嘲笑YY怎么连雷神也会怕。
我给哥使了个眼色,让他保持安静。
可没安静两秒钟,哥就说:
哥:妈妈,我要尿尿
我:自己去尿
哥:可是卫生间的灯没开
我:自己开
哥:我够不到开关
我:你以前不都是会自己开吗?自己去拿个凳子垫一下
哥:凳子在哪里?
。。。。。。
哥的这些“无能”的行为成了我“打开大脑盖子”的导火线,我脱口而出一系列“命令式、质问而非启发式提问的问句”,当然,这只会恶化事件。
当下的那幕,我很明显感觉到“这就是二胎家庭的现状,一个在哭闹,需要大人的安抚;一个在故意“无能”,求大人的关注。”
YY离家在外,我不自觉得就多理解他的感受,抱着他,跟他共情。
而一哥,我本能得认为他是处在舒适区,他就应该乖巧懂事,而他所有的“无能”行为就是故意找茬、给我添乱的,所以我就没好情绪对他。
哥尿完出来,要我给他刷牙,我说YY的事情还没处理好,晚上就不刷牙了,但是哥执意要刷牙,于是我脑袋里面立马蹦出一条横幅:“都是你惹的祸,你要是没挑那个雷神的绘本,YY就不会害怕,他现在就不会哭着要回家!”
但是,“都是”这两个字一出口,我就觉察到自己“太过分了!”
然而“都是你热的祸”这句话最终还是不受控得说出来了,只是我压低了声音。
当时我是抱着YY坐在床边,哥是站在门口,所以他没听清楚我的那句:“都是你惹的祸”,他问了一句:“妈妈你说什么?”
他这么一问,我马上改变措词,重新说了一遍:“可能我们刚才读的雷神,YY有点害怕,我们也不知道他会害怕雷神。”
其实,说完这句话,我自己反而放松下来了,我立马决定给Y妈发信息,让Y爸来接。
YY知道爸爸要来接了,就不哭了,表示要去客厅再玩一会儿,虽然当时时间很晚了,但两个孩子还是开开心心得在客厅玩了十几分钟,然后哥也开开心心送YY回家。
后来Y妈说YY之前也肯在阿姨家留宿,上次就突然不肯了,半夜哭着要回家。
收到Y妈的消息,我更加为自己当时压低了声音、改变了措词而庆幸。
试想一下,如果当下,哥听到我的那条“横幅”,而且还是带情绪责备他,孩子会如何感知、解读这样的语言暴力?
这样的语言暴力,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性格扭曲?
我想,自卑,是必然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