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超级抗原超级抗原和普通的抗原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够非特异地激活T细胞。正常免疫过程中,CD4+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受体(TCR)接受抗原提呈细胞(APC)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I(MHC II)分子提呈的抗原肽段,然后在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活化下,挑选出能识别此抗原肽的T细胞形成克隆,随后在不同细胞因子(可来自各类血液内和组织中的细胞)作用下分化。
其中CD8+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提呈分子为MHC I)提呈抗原选择克隆(第一信号),再由CD4+T细胞或其激活的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激活(第二信号)。
但超级抗原介导的病理免疫过程中,各T细胞不与APC提呈的抗原肽特异性识别结合,而是非特异性地被“拉紧”结合——这样会造成“本不该”被激活的T细胞被不恰当地激活(第一信号失去特异性),因此引起过强的免疫,最终造成组织伤害。——如图:
上图红色点为普通抗原,红色长条为超级抗原。普通抗原从“中间”拉紧MHC分子和TCR分子,需要抗原有特异结构;超级抗原从“外面”拉紧MHC分子与TCR分子,无需特异结构。左图为细菌超级抗原病理示意图,右图则为病毒超级抗原示意图。
但和上面右图的病毒超级抗原不同,新冠病毒模拟的是属于细菌的SEB超级抗原,因此如果此机制成立,相关基础研究会略为成熟(与病毒超级抗原相比)。
冷冻电镜结构显示,刺突蛋白的S680-R683这段与TCR分子上属于互补决定区
2(CDR2)的Q52, D56, R70-E74以及CDR3的S96-Q103结合,符合一般细菌超级抗原的特点。因此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存在的超级抗原病理免疫,更可能是由游离刺突蛋白介导的,而非经入胞感染后介导的。这会让这种机制下发生的肝炎,更不像是病毒性肝炎,而是偏向免疫性肝炎。
2.关于腺病毒及1型免疫应答拍老师之前提到的的腺病毒(及一些其他病毒)能够加强SEB超级抗原的作用,但原文及其引文都没有详述其机制。CD4+T细胞在不同的免疫反应中受不同的刺激,可分化成辅助性T细胞(Th)1、Th2、Th17、ThFH、ThTreg、Th9、Th22。其中前3种Th(Th1、Th2、Th17)分别主导3大类免疫反应:
1型免疫反应由Th1介导,是对抗胞内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免疫,其效应包括由Th1分泌IFNγ,后者还能抑制Th2、Th17的作用,使Th亚群进一步朝偏1型免疫反应的方向分化;
而IFNγ较为明确的作用就是作为信号分子结合免疫细胞(主要是刺激NK细胞激活,也促进CD8+T细胞分化和加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使(广义的)细胞免疫的杀伤作用更显著。
可以推知,腺病毒与SEB超级抗原的相互作用机制是:
首先由SEB大量非特异性激活多克隆的T细胞,
再由腺病毒将Th的“辅助模式”调整为细胞免疫(1型免疫反应),
使被“大动员”的T细胞(以及一同的NK细胞、巨噬细胞)被“武装”起来,
加重了超级抗原引起的病理免疫。
以上是5种Th及其对应的效应
以上则是三种免疫反应类型
3. “超级抗原”与“分子模拟”两种假说
此前我在关于这次儿童肝炎的回答中,多次提到分子模拟的概念,也举了很多印证的例子。
这次柳叶刀子刊的报道并非是发现了Omicron株对儿童肝炎影响的确切证据,而是回顾过去的研究做出的猜想。
我个人依然保留分子模拟假说的观点。
首先,新冠病毒已经被发现存在一些分子模拟的序列,
其次,自身免疫抗体在新冠病毒感染者中的存在也已有所研究。
在本次卫生事件中这两种机制都有学者提及并论证,主导地位还有待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