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购买了得到app里面北大经济学老师薛兆丰老师的专栏——《教你地道的北大经济学》,专栏中薛老师结合自己多年来教学经验给我们非经济学专业的人打开了一条将经济学运用到生活的技能通道。
今晚看到了第一篇的内容——《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这篇文章是结合一位抗战期间被纳粹党组织俘虏的经济学者。
在跟我一起品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们一起来思考下:战俘营里存在经济学想象吗?具体又是如何的呢?
当然,答案是肯定了,据那位学者所目睹,即使物资很稀缺的战俘营里依旧存在着交易与“货币流通”(当然,此“货币”并不是真正的货币,而是以香烟为一般等价物),因为有不同的人,那就有不同的需求,而不同的需求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交易,这位学者从而提出一个观点:
一个战俘物质享受水平的显著提高,不是依靠自身攫取生活必需品的能力,而是通过商品和服务交换得以实现的。
里面提到因为有一部分人懂得一些别人不懂的语言,然后,利用这种优势担起了“中间商”的角色,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因为这种方式导致了许多人对那些中间商产生了极度地厌烦,,起初,我也是抱着这种心态去对待这种交易,但换位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个是一种双向选择、各取所需的过程,因为有这些的存在,我们才会获取更多我们想要的东西。
就如这次的武汉行,虽说活动组织方给予我们的物资少得可怜(一面旗,一盒荧光棒,场地,西瓜等),但是他们所搭建的全国各省的大学生共聚一堂的这个价值远远大于物资本身,当我们通过这个平台去结交更多上进有趣的盆友所带给我的收获往往不是几百块钱所能衡量的!!
另外,薛老师还提到: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有需求就会有交易。
从我们大学生这个群体里的角度思考我们的需求:
我们需要兼职,所以就会有相应的兼职代理等着我们;
我们需要获得更多的提升,所以就有许多培训机构来到了校园进行宣传;
甚至是代考、学生旅游、快递送货上门等等不都是因为我们有这个需求才会有这样的市场、这样的行业的存在吗?->找到社会的某个小需求,然后深入地创造服务,就有可能创造出另一番大事业!
所以,从另外一切层面上理解商人存在的意义,那就是: 链接所有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有人甚至定义商人为“最大的慈善家”)
这次武汉行我们团队就大大地利用了这个需求与交易之间的关系,一个跟我们一起的大四的老学长,来到武汉,看重了武汉的特产——周黑鸭,然后看准了这个商机(他的盆友肯定对这边的周黑鸭很感兴趣),再加上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最终,他在三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卖出去了600+,赚了170+,为我们团队创造了“巨额利润”。
别人只能通过卖水或其他方式一天赚几十块钱。但他却能够利用这种经济学和互联网来卖当地特产(先抛开他的优良的人脉关系),这种方式,放任到市场中,就会发现能够给客户和商家带来多大的便利。
带着问题一起思考: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需求还未在市场中(或生活中)得到满足的呢?思考着,并记录下来,自己能够为其做些努力,说不定就因此抓住了商业的契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