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一种上窄下宽形似金字塔的逻辑结构,广泛用于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文档展示等场合。
运用金字塔原理组织结构,可以让读者或听众更容易理解你的表述,避免误解的情况发生。
金字塔的具体结构:纵向和横向
金字塔的结构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两种方向对金字塔的构成起着不同的作用,不可相互替代混淆。
纵向结构:从上到下,引发疑问
金字塔的纵向结构指的是从上到下的逻辑结构。
演讲或文章的主题思想位于塔顶,为1~2句总结全文的中心句。第二层为对中心思想的直接解释,通常是由回答第一层中主题思想所引发的疑问的关键句构成。第三层为对第二层关键句的直接解释,由回答第二层关键句所引发的疑问的内容构成,以此类推。即:第N+1层的内容是对第N层内容引发的疑问的回答。
由此可见,金字塔纵向结构的核心是:通过上层关键句引发读者的疑问,导向下层进行回答。从上至下,直到某一分支不再产生疑问,则回到引起最初疑问的层次,进行下一个疑问。以此类推,直到全文解决所有问题。
核心概括:疑问-回答-疑问-回答-……
横向结构:从左至右,回答疑问
金字塔的横向结构指的是每一个层次从左到右的逻辑结构。
在上一个标题“纵向结构”中提到,下层的作用是回答上层关键句引发的问题。横向结构正是服务于提供的答案的逻辑。
横向结构中,回答问题的逻辑有两种:演绎法和归纳。两者选其一,不可同时存在。
演绎法
演绎法是一种线性逻辑。结构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王小明是一个人。
人都会死。
所以,王小明会死。
以上就是典型的演绎法的例子。
判断演绎法的核心在于,第二个思想必须是第一个思想主语或谓语的评述。
归纳法
归纳法是一种更为常见的逻辑方法。结构为“A,B,C属于D”或“A,B,C有共同点D”,则D是A,B,C的归纳关键词。
苹果是水果。
香蕉是水果。
橘子是水果。
所以水果是苹果、香蕉和橘子的归纳关键词。
判断归纳法的核心在于,同组中的思想具有类似的主语或谓语。
构造金字塔的四个步骤
构造金字塔有四个主要步骤:归类分组→概括逻辑关系→自上而下表达→自下而上思考。
步骤1:归类分组
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的短期记忆能力约等于7个独立的概念。因此,如果在写文章或是做演讲的过程中不断罗列想法超过7个,那么读者或者听众很可能会顾此失彼。最佳的个数为3~5个。
为了回避顾此失彼的问题,需要作者在罗列想法之后进行适当的归类,将含有共性的思想归为一类。“金字塔原理”提出,如果在归类的过程中有一类的思想依旧在7个左右,那么说明你并没有完全分类清楚,需要再细分,直到一类当中约3~4个关键句。
步骤2:概括逻辑关系
当你归类细分的每一组都约有3~4个关键句后,第一步骤就完成了。第二步就是将第一步分出来的门类进行逻辑概括。
用到的方法就是上一个小标题提到的演绎法和归纳法。如果有一类无法用这两种逻辑方法概括,那就说明你的第一步分类有问题,需要重新回到第一步审视归类。
当步骤1和2圆满完成,那就说明你有了许多关键句要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关键句填到金字塔的框架中,类似于将肉填到骨头上。
在金字塔的具体结构:纵向和横向这一小标题中,详细介绍了金字塔的纵向和横向结构,第3和4步要做的就是从不同的思考方向来填充关键句到金字塔中。
步骤3:自上而下思考,结论先行
如果你了解文章的主题和主要疑问,那么建议你用步骤3来完成作品,即先告诉读者结论,再论证结论。
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如果不事先将你的逻辑告诉对方,那么在你表达的过程中对方会自动揣测你的意思,必然造成误解。事先告诉对方你的结论,就不会在接下来的表述中让对方揣测,也不会产生误解,对方会将大部分精力花在理解你的结论上,而不是猜测结论。这应当是行文的目的。
以下是自上而下法的构建流程:
- 画出主题方框
- 设想主要疑问
- 写出对该疑问的回答
- 说明“背景”-读者认可的背景
- 指出“冲突”
- 检查“主要疑问”和“答案”-是否和背景冲突能联系上
- 顺序: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步骤4:自下而上思考,总结概括
写作过程中,有一种情况很普遍:在写文章的一开始,你并不知道自己想写具体什么样的主题,也不知道读者会产生怎样的主要疑问。这种情况下,步骤3显然不适用,应该用步骤4。
步骤4的核心是:纵向概括,同时保证横向逻辑同质且有顺序
纵向概括
这里的纵向概括和之前提到的金字塔纵向结构有区别。金字塔的纵向结构本质上是从上往下行文的过程;但纵向概括指的是当你罗列归纳出所有关键句要素和分类之后,你需要将这些分类像搭积木一样搭起来,分辨哪些关键句要素属于同一个层次,哪些是它们的上一层次。慢慢分析,从地基开始搭建,直到建成一座金字塔。
概括时候切记,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应当用关键句,直接体现这一段的核心内容。
横向逻辑同质且有顺序
当你完成金字塔的纵向概括搭建后,需要注意金字塔每一层的横向逻辑。这里的检查依据依旧是两种逻辑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
演绎法的核心是有顺序,从大前提到小前提再到最后的结论(上一层的关键句),顺序不可以颠倒。
归纳法的核心是同质,即所有该组的要素都能够归纳出共同点。相关逻辑包括:时间顺序、结构顺序(MECE原则)、重要性顺序(先重要后次要)等。
根据两种方法的特征,检查每一层论据的顺序,如果用这两种逻辑都不能解释某一组论据,那就说明这一组论据有问题,需要回到第1或2步重新来。
金字塔之外的重点:序言
《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中不仅介绍了金字塔原理本身,还介绍了与金字塔行文方式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序言。
在你充分了解文章的主题和主要疑问之后,就要开始思考文章的背景和冲突,即写这篇文章的前提。这一部分往往在序言中体现。
整个序言的行文风格是讲故事。
讲故事是为了让行文更吸引读者,更有画面感,容易在脑中形成印象。
四大要素:
- 背景:与主题有关,是读者不会产生疑问的事实。因为一旦读者对你的背景产生疑问,那么文章的主要疑问就会发生变化,文章原本的行文主题就不复存在了。
- 冲突:隐含在背景中,但不明显,读者往往不会注意,需要你来告诉读者。通过引起读者对冲突的好奇心,引出主要疑问。
- 疑问:由冲突引发。解决该疑问是文章的写作目的。
- 解决方案:在序言中简单概括解决方案,只需写最宽泛的点,让读者知道你接下来会写什么。
背景→冲突→疑问→解决方案是序言中的主要顺序。顺序可以根据行文的重点进行调整,但四大要素不可缺少。
金字塔原理的应用:连续分析法
从金字塔原理衍生出来的连续分析法是分析问题的好方法之一。
连续分析法在序言部分将金字塔原理的四大要素进行进一步划分:
- 切入点/序幕
- 困扰/困惑
- 现状、非期望结果R1
- 目标、期望结果R2
- 答案
- 疑问
连续分析法认为:冲突是由于困扰引起R1,再从R1和R2之间的差异表现出来的。因此在序言的写作中,界定问题必须体现这几个要素,且需要作者判断问题发展处于哪一个阶段。
连续分析法还介绍了一种结构化分析问题的方式,即诊断结构和逻辑树。
诊断框架:
呈现存在问题的领域的详细结构,展示一个系统内的各个单位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如财务结构、任务结构、活动结构……画出诊断框架之后查找框架中具有因果关系的活动,并将产生问题的原因归类。然后收集资料,证明或派出结构中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合适与否。
逻辑树:
用于检验由诊断框架得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是否符合逻辑。是非问题分析。
=================
以上内容为我根据自己理解完成的读书笔记,并非抄书!
我有做思维导图,但是无奈免费的幕布无法支持脑图导出功能。因此略有参考以下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