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是我大学里欲读而不能读的奇书之一,因为图书馆里只有一部张竹坡批点的洁本,厚得活像一部《现代汉语词典》,阅读它就好比背着石头看书一样不爽。我看书不喜欢看有名家点评的书,如金圣叹、张竹坡的批本,这正如购物不喜欢有导购者在耳边聒噪一样。虽然他们的点评洞若观火,但毕竟是他们的,还是喜欢带着好奇之心去读,尽管所得有限,仍然是自己的。假如看了他们的评论再去看书,或者边看书边看评论,不是陷入先入为主的怪圈,就是坠入为印证他们观点而阅读的无趣。
《金瓶梅》被称之为天下第一淫书,又被称之为天下第一奇书,又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为明之“四大奇书”。反正自它诞生,关于它的争论就没少过。单单是那多如恒沙的争论就足以让其不朽了,无论怎样诽谤打击,它依然生长着,很庆幸它并没有被卫道士们给扼杀了。欧阳修曾言文章如精金美玉,非人口舌所能定贵贱也,此言得之。《金瓶梅》之所以没被在文学历史的长河淘尽,肯定不是拜其出神入化的淫邪文字所赐。诚然,其床帏之事的确令人叹为观止。这对于性研究依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标本。
我一直很搞不懂,为何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对《金瓶梅》仍然讳莫如深,很多人都以读《金瓶梅》为耻,不过我相信更多的是为未读《金瓶梅》为憾。张炜是我比较喜欢的当代作家之一,我读过他的好几本小说和散文集,前不久还读过两遍他的《纸与笔的温情》,这是他的讲演稿集,文字依然充满温情与韧性。可他一些过于武断的看法仍然让我不敢苟同,其中首当其冲便是其对《金瓶梅》的贬斥。很难想象,《金瓶梅》是产生在理学盛行的明朝,那时对人的思想钳制是最为严重的。有压迫就有反抗,或许《金瓶梅》就是其中最为有力的一击。或许兰陵笑笑生至今仍然对着后人对其的莫衷一是而笑笑不已,他究竟是何许人也?大学时源于对《金瓶梅》的向往,糊里糊涂地看了一本类似《金瓶梅传奇》的书,说的说《金瓶梅》成书的来龙去脉,大致说的是明朝才子王世贞所为,说为了报父仇而写《金瓶梅》,他处心积虑地把慢性毒药涂在书页上,利用严世蕃有着用唾液看书的恶习而著书报复。故事显得很牵强,单单为了报仇而写的书,很难做到不朽的。
《金瓶梅》不是一般的游戏文字之作,更不是仅仅满足于描写床帏轶事的商业书刊,而是一部倾注着作者毕生精力的扛鼎之作。她是有着里程碑的意义的,文学史上是这么说她的: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第一部以市井人物为主人公的小说,云云。我对文学史了解不多,但相信文学史所概括应该不错。在规模上,它显得很小,不过是山东的一个清河县而已,再具体一点就是西门庆一家的喜怒哀乐、兴衰成败而已。与明朝其它三部奇书,在规模上相去甚远,《三国演义》描写魏蜀吴,时间与空间的跨度是令人仰望的;《水浒传》描写梁山好汉聚义反宋,规模也不言而喻;至如《西游记》描写人间天上地狱三界之神魔鬼怪,也是大处着笔。在人物上,《金瓶梅》一反古代脸谱化的人物,不再是大忠大奸如此泾渭分明的了,历观整部书,几乎没有一个是好人,起码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好人,里面的人都是极其人性化的,他们有着很明显的人性弱点,或嗔或贪或痴,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相比之下,像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孙悟空的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梁山108条好汉仅有矮脚虎好色等就显得很不正常。在语言上,他们都好比中国的山水画,喜欢浓墨淡写,大气磅礴而略显粗糙;而《金瓶梅》则好比是中国的工笔画,人物栩栩如生,于细微处见精神。特别是其服饰、宴席、游乐,便是《红楼梦》的滥觞,可以说红是站在金的肩膀上的。
《金瓶梅》故事其实很简单,概括起来也就是写了西门庆与六个老婆,确切地说是与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的故事。即使后者也多是潘金莲的陪衬,好比绿叶与红花,但也是缺一不可。形象地说又是一棵大树的成长繁荣直至倒掉,庸俗地说就是西门庆的饮食起居,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他们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玩的,特别在性方面更是独具匠心、苦心造诣。食色,性也。但中国自古皆是谈性色变,堂而皇之地把性事搬进文学殿堂,即使是如今仍是难以想象的。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所概括的那样,中国小说故事多是才子佳人之类的题材。的确如此,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主人公不是文人,就是武将,而且是文人居多,对应的则是佳人淑女。男主人公则文质彬彬、文采风流,女主人公则知书达礼、外慧内芳。《金瓶梅》则全部颠覆这种套路,独辟蹊径地以西门庆这个从不入文学殿堂大门的小人物为主人公,大书特书其家庭轶事,他集土豪、恶霸、官商于一身,贪财好色,但却是一个极其厉害的角色,善于钻营,工于性事。
坦白说,鄙人对于西门庆这个人并不是万分的反感。倒是极恨其所谓十兄弟中应伯爵之类,西门庆对于爱妾李瓶儿的临死时的感情是令人伤感的。他的交际游宴,仍然是有节制的,相比动不动就杀人杀得快活之类的李逵等黑社会(徐教授语)倒是君子所为。尽管西门庆也算作恶多端,但他在他的圈子里的游刃有余却是令人佩服的。为何那几个女人爱他爱得要死,其中自然不乏其魅力所在。我不知道作者的意图如何,但我却觉得西门庆这个人很是活生生的,他并没有像很多名家所称的那般罄竹难书。自然,他勾搭潘金莲却并非一厢去,客观说是其两情相悦后的极端做法。西门庆纵欲身亡、潘金莲被武松开膛破肚、李瓶儿庞春梅害病死去、孙雪娥被凌辱后悬梁自尽,官哥被猫吓死,孝哥出家……几乎是一出西门家的悲惨世界。西门庆这棵大树在的时候,威风八面,枝繁叶茂,在其地下乘凉者不计其数;倒塌之后,树叶凋零,鸡飞蛋打,根枯叶落。其实这部书写到七十九回就到见底了,西门庆一死,最后的结局本是不言而喻,可作者还是不厌其烦地分解下去,几乎把西门庆家属的后事全交代清楚了。最后二十一回分明有点滥竽充数之嫌,大抵是凑个一百整数吧!其回合节奏明显加快,但真正有意义的篇章并不明显,反而显得有点适得其反。
尽管是描写凡人的书,但仍然免不了古代小说喜欢阐述因果轮回的俗套。书中仍然有能预知未来的能人异士。书中有两个人用诗句的形式道出了西门庆一家的结局,这同样也是《红楼梦》十二金钗命运预言的滥觞。最后《金瓶梅》还用丫鬟小玉的幻觉道出了西门庆一家的投胎转世,这依然是因果轮回的周而复始。中国古代小说自然有着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其艺术成就仍然是我们值得去学习的。中国古代自古以诗词歌赋为文学主流,视小说等为雕虫小技。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出古代小说对于文字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古代小说的一个优点就是语言依然很优美,而其着力点就在小说中韵文的使用上,无论诗词歌赋,都是作者展示文采的载体,大部分文理皆是客观的。不客气地说,如今能做出这样诗词的倒真是凤毛麟角。
一本书是不能使人变坏或变好的,同样一个人也不能使一本书变好或变坏。无论后人怎样评说,金瓶梅还是金瓶梅;自然不管后人怎样阅读,后人还是后人,但后人爱之而不见之,亦使后人复哀其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