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甚至不惜砸锅卖铁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只想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可是补习班,辅导班,兴趣班真的能改变孩子的命运吗?大量事实证明,优秀的孩子并不是从大批的辅导班兴趣班里出来的,相反,他们之所以能够优秀是因为他们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孩子是否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讲至关重要。但遗憾的是,家长们对此几乎没有太多的重视,更谈不上正确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一谈到家教,就变成了花钱请老师教文化课,而不是家长的身体力行的去影响和教育孩子。
所以导致我们的孩子普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动辄离家出走,或者轻生;只知道做题,创造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太自私,团结协作能力不足,等等问题。这些,归根结底还是做人的问题。
有没有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孩子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就会指责学校、社会,从来不会反思自己。当我们控诉应试教育的时候,我们是否反思自己也是一个积极的推动者?是否逼迫孩子报了很多的辅导班?当我们指责社会无序时,我们是否给孩子做出了正确的表率?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是否给出了正确的引导?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但目前中国家长在这方面是严重缺失的。家教是什么?是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往往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感恩、尊重别人、基本的规矩等等,其实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这是一个人的立人之本,是在兴趣班里学不到的。而兴趣班只能教会孩子一些基础技能,而这些技能都必须在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基础之上,才会最大化的发挥他的优势。如果说兴趣班的作用,无非就是锦上添花,让优秀的人更优秀而已。而家庭教育是孩子成功的基石。一个品行不过关的孩子,其他方面再优秀也是一个失败的人。
那么既然这样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好家庭教育呢?
1.家长必须了解孩子,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帮助他们。
了解,就必须善于聆听他们的心声,善于和他们沟通。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讲出内心的喜怒哀乐,耐心地听取他们对周围事物或发生的事件的评判。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中尽可能不要去打断,不要急于批评或评价。
当他们讲完后,你再用十分简练的语言对他的话做一个概述,帮他理清思路。这样他不但获得了尊重,也有利于他们搞清自己的思路,在互相理解与交流中增强对家长的尊重与信任。
家长要了解孩子,指导帮助孩子,对孩子说话,要理智思考不要责怪埋怨;叮嘱虽然重要,但要讲到点子上;要大胆让孩子去尝试,做错了,吸取教训,无非花点学费。该管的要提出具体思路和要求,做好检查,肯定成绩,纠正不足。
2.家长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也是帮助孩子消除困惑的方法之一。现代的孩子过多的享用和获取,他们只能接受爱,对父母的一句稍重的言辞,就感到受不了,就生闷气发脾气,于是家长就不敢再流露自己的不满情绪。其实这样并不能培养出成功的人才。
成功人的心理基础可以用公式表述如下:成功人才=认知能力×情绪能力×行为能力。这其中情绪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孩子只能听赞扬的话,只能捧着、哄着,那是很难成功的。
大家知道爱迪生的成功与他妈妈南希的教育分不开。但南希并不是只给他关照,给他爱,她也有生气的时候。爱迪生从小思维就极其活跃,他看到能飞上天空,看到气球也能上天,就弄来了解能产生气体的药粉,和小朋友米杰利偷偷做“实验”。结果,米杰利吃了药粉不久,肚子就痛得要命,幸而抢救得快才免于一死。这件事使南希十分生气。正是她的生气,使爱迪生懂得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精神。
在表达情感时,要对孩子多鼓励,而不要替代。要告诉他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而不是一味的指责。
3.在和孩子做朋友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了你还是孩子的父母,是他们生活学习的榜样
这个界限千万不可模糊!美国青年期研究会的会长约翰.柯尔曼博士认为,孩子有很多不良行为都与界限模糊不清有关。家长在和孩子做朋友的同时,还是孩子的老师,家长要重视自身榜样的力量,要自律。我们常常看到有的父母要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从不学习,甚至到要晋升考试时,还作弊;父母要孩子诚实,自己却经常撒谎;父母要孩子讲究卫生,自己却不讲卫生。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发现孩子的困惑很多来自家长的行为,他们会十分困惑地问:为什么大人那么“假”?为了减少孩子的这类困惑,家长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
4.要帮助孩子学会交往
心理学对交往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相互作用分析的理论,称作PAC分析理论。它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个性是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的,这就是:“父母”、“成人”、“儿童”。“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以训斥人的、权威的口气和行为与人交往。他们说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
成人状态表现了客观的理智,这种人的行为表现是待人接物冷静,深思明断,尊重别人。这种人说起话来是:“我个人的想法是……”
“儿童”状态像孩子似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这种人说起话来总是“我猜想……”“我不知道……”。
而和孩子交往的理想状态是“成人刺激”和“成人反应”。这就是说我们与孩子对话时应该冷静点,都应该尽可能理智些,应该相互尊重,这样对话才能进行下去。
5.要教会孩子欣赏自己,接纳自己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无是处的。我们常常发现,同一群人欣赏一副画,有的人赞不绝口,有的人却认为一钱不值。其原因只是人的看法、想法不同而已。人更是如此,同一个人,有的人会说你好,有人也会说你不好,如因别人一句褒贬之词,就把自己搞的情绪振荡不已,那么,你就会被情绪所驱使,就会陷入“情感的旋涡”。
我们要做情感的主人。要以我们的榜样和对孩子的真切鼓舞,帮助他们在情绪上逐渐学会独立,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悠悠自得品味人生,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6.要帮助孩子学会宣泄
当孩子有了不良情绪时,应该帮助他学会宣泄,或是让他到操场去跑一跑,或是放声唱一唱歌,或者与他谈谈心。但是要让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场所。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幸运的时代,这个时代比他们的先辈生活的时代有更多的机遇,更好的学习环境,更安定富足的生活。可是,这个时代又对他们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他们不仅面临着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挑战,而且面临着自我心理能力的挑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要经的起竞争和挫折的考验。
然而,许多孩子却常常为一点小事而情绪低落,他们可以为自己的长相、为自己的成绩、为自己的失败、为自己……而苦恼,以至不能接受自己。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为孩子心中有一块迷雾,因为他们还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