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候密码

         

        自从新的社交工具“微信”问世以来,就以它的方便和快捷深受我等普罗大众的推崇和厚爱。它以其宽泛而便捷的形式:语音、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等,大大缩短了人们交往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不论彼此是亲朋好友或者陌生人,也不论远在千里还是近在咫尺,只要一声甜蜜的问候,就足以拉近双方的距离,让对方倍感温馨!

        “早安!”“午安!”“晚安!”……每一则简短的问候语,都可成为人们彼此交往的见面礼、友谊的枢纽带!

      然而,这看似寻常简单的问候语,除了字面的问候意义外,其实,它还蕴含着其它鲜为人知的涵义——

      当你在慵倦中收到对方充满暖意的问候时,你的第一感悟是什么?答曰:“来自对方的关心关爱关注!”不错,的确如此!可是你却可能忽略了去思考一个基本而现实的问题:对方要在何种状况下才能心安理得地给予你如此“礼遇”?

        基本常识告诉我们:他(她)必须身体健康无大恙,思维正常不迷糊,肢体功能无大碍(能操控手机)……试想:一个疾患染身的人通常是不大可能有闲情逸致给予别人问候的;同理,一个神志不清的人也不可能有礼有节地问候他人的;而一个肢体不便的人,即使身体强健,头脑清晰,也会因为肢体相关部位肌能的缺失而作罢。

        当某一天他(她)的问候忽然中断或者就此渺无音讯,你是否会遐想:某某是怎么了?生病了?出门旅游了?还是发生了其他的变故?……你一定会生出许多无端的猜想甚至不祥的揣测!

        直至有一天,他(她)的问候又不期而至,你又会不由感慨道:“啊,原来他(她)一切安好!自己的担忧只是多余,不过杞人忧天罢了!……”

        的确,一则简单的问候语,看似无关紧要,而其中所隐藏的潜台词却是:我身体还能对付,头脑还清醒不犯傻,肢体活动尚属正常,能操控手机发送信息……

        我的一位天津籍战友,三年前患上重度脑梗塞,当时已经半身不遂,长卧病榻,双手颤抖不已,不能说话,不能语音。可是近半年来,我每天都能收到他的清晨问候,风雨无阻!当我从“微信运动”里看到他每天的步行记录都在2000多步并且还在逐渐上升时,我就知道,他的病情正在好转,身体正在逐步恢复——但愿他能早日痊愈,早日康复!

        由此可见,无论亲属间、朋友间、战友间、同学间、同事间,虽不定每天问候必到,但隔三差五,时不时地问个好,或冒个泡,或亮个相,还是很有必要的——至少是报个平安呗!

        问候的密码,也即如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