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志》读书笔记

造园过程是文人,画家和匠人共同参与的。书中的文字“造园最忌地旷而池宽”,深合我意。在苏州长大的这十几年里,最喜欢的园子是留园,现在想来,便是留园的地狭而池窄吧……留园的精华一部分便在其狭窄的入口部分,书中在借景一段中叙述的相当有趣,比如,在园中起重台叠馆,一览邻园之景,此处岂是借景,其实是“劫景”。借景与“劫景”。文章虽然是竖排并且是繁体的,但是读起来缺并不费力,反而有些欢快,童先生文笔功底非常之高。

今天天我们还需要姑苏的园子吗?我们能不能继续建造先辈那样的园子?现在营造的园子能不能和当代的城市和谐相处?

读了这本书,我暂时想到了两个问题,园子的再现和创造。

园子的再现。对于真实性的再现,要想在姑苏城内找到一处可鸟瞰全园的制高点来写生园林也是一件难事。所以,可以想象,园子的再现注定是难事。

园子的创造。本体的建筑观促使我们园子的再现。园子的再现其实类似园子显现的逆向推理。张永和在《坠入空间》中说,如古典园林的内向型空间其实是难画或是不可画的。这里,首先,园子的内向性决定了园子并没有外部形象,园子如同整个宅子平面构件的一部分嵌入了大宅院中,缺乏外部形象的园子在透视学的原理下是不可画的,在三点透视的中国画中是难画的。而对于真实性的再现,要想在姑苏城内找到一处可鸟瞰全园的制高点来写生园林也是一件难事。于是,园子的再现也就是显现。所以,可以想象,显现的山水画和再现的山水画必定南辕北辙。关注那一群被忽视的工匠。园子的建成环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匠梓人的在场智慧。于是,园子的创造与酸腐的文人花匠无关,没有诗书工笔,他们也许凭借长期实践得到的自然审美,来现场指导施工,也许在人手不够时甚至亲自参与劳作。叠石假山和铺地的交接也许用去了他们很多精力。花木池鱼的安放也许耗费了他们很多时间,但是在场的智慧才真正的创造了姑苏的一个个园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雕几块中国的花窗,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 构一道东方的长廊,连接那历史文化的深邃 是一曲绵延的姑苏咏唱,唱得这样风风...
    姑射阅读 2,368评论 2 4
  • 雕几块中国的花窗,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 构一道东方的长廊,连接那历史文化的深邃 是一曲绵延的姑苏咏唱,唱得这样风风...
    林香砌阅读 6,577评论 1 11
  • 陈从周先生是中国园林的一代宗师,他被称为是中国的最后一代文人,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不会画图却可以设计建造园林的大家。他...
    榄仁小姐写字的地方阅读 7,000评论 3 2
  • 雄鸡一唱破夜幕, 一轮红日腾空出。 倾沐温暖山林海, 遍洒金辉万物苏。
    SUN驿站阅读 204评论 1 9
  • 今天的风可真大,平和堂外的飞雪又飘起来了,像雪一样漫天舞蹈 我在平和堂做事的时候,想起这些日子以来,我对白絮的态度...
    谢阿柯阅读 44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