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自己是了解自己的,看到我的标题可能会有很多感受,那么看到这个标题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R 原文片段
(来源《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第二个要素是感受。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然而,根据罗洛.梅的叙述,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人们认为感受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自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在一次研讨班中,一位大学生说,室友将音响的声音放得很大,他怎么也睡不着。我询问他当时的感受,他说“我觉得在晚上不该这么大声。”我提醒他,虽然他用“觉得"这个词,但他表达的是看法而非感受。他请他再试着表达感受,这一次,他说”声音太大了就没会打扰到别人。“我向他解释,这依然是看法非感受。他想了想,斩钉截铁地说”我没有什么感受。“
很明显,他有强烈的感受。不幸的是,他体会不到,更不用说表达它们了。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
I 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是经常被人忽略感受的。因此,很多人并没有学会关注自己的感受,也没有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甚至不知道所谓“感受”到底是什么。有人会认为用“我觉得”的句式便是在表达感受,但并不是这样,它多数情况下在表达想法。原文中的例子也许乍一看会让人觉得有些荒谬,隔着屏幕我们都感受到他有强烈的感受,而他却说“我没有什么感受”。再回到我们自己,我在开头问“你看到这个标题时的感受是什么”,你当时在心里回答了吗?
周围太嘈杂,我们习惯于关注周遭发生了什么事,却已经有些不习惯倾听自己发生了什么。因此说,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
A1 过去的相关经验
1.有一天我们在正面管教的课程中发生了这么件事——一个学员扮演孩子,一个学员扮演妈妈。“妈妈”很大声地朝孩子叫:“赶紧给我起床。”老师问扮演孩子的学员:“当妈妈这样跟你说话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我觉得妈妈很凶。”很明显,这个学员表达的也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一个看法。
2.再来一个我自己的例子。一天我和朋友讲到几个调皮的孩子,朋友中无意中问我“你有什么感受?”我懵了一下,因为我发现这个问题居然不好回答,只能模糊地说“我觉得他们太过分了,就是一群坏蛋。”显然,我也并没有表述自己的感受。
A2 将来如何应用
1.倾听自己,记录感受。弄清楚感受和想法的区别,感受是自己内心的感觉,是一些词——兴奋、难过、震惊、害怕、愤怒等等。每天在反思日记中记录自己的感受,细细感受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感受。在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引导孩子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你现在什么感觉?高兴还是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