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还是孩提时代看完电影、读完书籍老师会要求我们写观后感、读后感。感觉那时候同学们最害怕就是写这种题材的"作文"因为是一种任务是作业。而时隔多年,没想到作为家长的我,因为有幸参加正面管教讲师班培训,又开始写"读后感"。但这次身份的转变,不应该是读后感,而是我作为一名五岁孩子的妈妈,把这些年来心里养育孩子的点点滴滴,正好借这次"读后感"有机会用文字的方式来表达,对自己是鼓励,也算是对孩子的爱吧。
很惭愧,我不是一个特别爱看书的人,因为手机的便捷我大多是以"微课"的形式聆听。因为正面管教读书会,有幸接触到《孩子挑战》这本优秀育儿读物,比起其他世面上育儿读物的枯燥篇幅冗长看得人乏味,而这本书里接地气的范例,是家长跟孩子们生活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可以直观的理论联系实际,也非常触动我!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这些面临的"挑战"如何应对?平日跟孩子、家人沟通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更合适?面对孩子叛逆、不配合、发脾气时候我们如何处理。这些都给了迷惘中的我一些方向。
我是2015年初接触到了"正面管教"这个育儿理念,当时从懵懂的家长到现在用正面管教方式跟孩子相处已经两年。我发现最让我受益的不是因为这些方法去把孩子"搞定",而是自己在慢慢调整和改变,再了解孩子各种"行为背后的原因",慢慢不焦虑。正因为学过"正面管教"你会发现很多优秀育儿书籍里面的方法都有"正面管教的痕迹",而《孩子挑战》这本书更是提现了"正面管教"里面的方法、工具等,让我把之前遗忘的工具又捡起来了。
比如在第三章鼓励,这一张提到"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孩子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孩子就没有归属感。"
我们常常听到家长或者老师很喜欢对孩子,做的好的事情给予表扬通常都是以"你真棒!"、"你最聪明"等词语来赞扬孩子。我们时常分不清自己对孩子到底是"鼓励"还是"表扬"。书中就范例告诉我们如何区别"鼓励与表扬"。
而在简尼尔森《正面管教》书里面关于表扬提到:
这些孩子(长大后就是成年人)可能会形成一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其他孩子会憎恶并反抗赞扬,因为他们不想去符合别人的期望,或者因为他们害怕自己比不过那些好像轻易就得到赞扬的人。
即使赞扬可能看上去挺管用,但我们必须考虑其长期效果。鼓励的长期效果在于它能让孩子自信,赞扬的长期效果是让孩子依赖于他人。正如前面讨论过的那样,成年人对赞扬的另一个错误看法是,他们能“给予”孩子自尊,自尊既不能被给与也不能被接受,自尊是培养出来的,是从应对失望、解决问题以及由错误中学习的大量机会中获得自信和能力感中培养出来的。
我觉得如果《正面管教》这本书是偏理论的话那么《孩子挑战》这本书就是恰好结合了"正面管教"的理论去实践给我们育儿道路中如虎添翼。我们常常把正面管教工具用到后面感觉词穷,就是因为我们践行不够,本书给妈妈们提供了相当多的范例让妈妈参考,顿时感觉如获珍宝!理论再多还得践行才是。
在看到第二十七章《不要可怜》这一章节提到"对于孩子来说最惨痛的困难之一,就是年幼丧父,而失去亲人后如何恢复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人生观。"
我记得是在读书会读到此段,我不禁黯然泪下。因为年幼丧父给我的童年带了不小的创伤。但从小生长在奶奶家的我,并没有因此而深受打击或者放弃自己。是因为我的奶奶深知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我依然要独自面对困难和不幸。她没有可怜我,而是她给我勇气教我学会坚强和独立!如今我已经为人母但我对生活热爱、乐观、执着,丝毫不像单亲家庭里出生的孩子,我也会把好的养育方式传承下去。
很多时候书里看似教你如何做妈妈,也有时候让你看到童年时代,会对比自己是如何成长的。
我感恩,现如今我是一名钢琴老师也是一位五岁孩子的妈妈,我想让孩子知道,是因为他而改变。我希望自己做一个"高配置"的妈妈,通过读书、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不偏不离。虽然我还不够优秀,但是我愿意成为更优秀的妈妈和自己。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非常感触,我想也是表达了我们做父母的心声:
我也终于明白,原来孩子,是上天派来拯救我们这些那些庸碌愚蠢的大人的。
因为我们足够好,孩子才选中了我们做他的父母,这本身就是盛大的恩典。
而借由孩子,我们将童年重演一遍,拾起被遗忘的幸福,补全日渐残缺的灵魂。呕心沥血地教养孩子,最后发现,一起长大的还有自己。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相互滋养。我原本以为自己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后才发现,成全的,原来是我自己。
谢谢你,愿意做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