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成熟的人,学会了独处。
霍夫曼斯塔尔说过:“走向成熟,就是独立得更彻底。”
作家周国平也是为喜欢独处的人,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每天夜晚,每个周末,每年年底,只属于自己。
不畏孤独,形单影只的时候也能自得其乐,不被花花世界所诱惑,也不为凄冷萧条所悲伤,能够做一个独立的社会人,这是走向成熟的开端。

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孤独,是一个人提升自我的绝佳时期。
高质量的独处,能快速增值,与大多数人拉开距离。
成熟的独处方式,能够遵从内心,不屈从,不讨好,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提及曾国藩,大多数的评价都是积极正面的,但其实30岁之前的曾国藩,是个极不成熟,不让人省心的人。
三十岁前的曾国藩追求的是功名富贵、光宗耀祖,结识了良师益友后,他开始检讨反思,立志悔改,在而立之年,曾国藩立下了“学作圣人”之志。
曾国藩每天都留出时间独处,不待客,不办公,只对昨日做总结,对明日做规划。他责备自己“好色”、“无恒”、“爱出门”,以“求阙”命名自己的书房。
后来曾国藩将“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作为自箴之言。
晚年曾国藩总结人生感悟时如此感慨,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

很多时候,懂得独处,就能治愈大部分的孤独,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陈道明是演艺圈出了名的清高,他不喜与人结交,很少参加饭局,即使参加,一般也不超过半小时,更偏爱自己独处,常做些“巧以悦妇孺”的事儿。
要么常常坐在只能看到天空的窗前弹钢琴,每天要弹上两三个小时,兴致高时会弹四五个小时。
要么就画画,没有门派,不讲章法。
磨好墨汁,铺好宣纸,手握画笔,回想多年来拍戏到过的地方,然后挥笔泼墨画山水。
画好后贴在书房的墙上,一遍遍观赏、对比。
他家有一个很大的房间,专门用来放置糖人、面人,木工、裁缝所用的工具。
想女儿了,就会浇个糖人,捏个面人,或者为女儿缝制一件衣服以表聊慰,或者为妻子缝制各种皮质包包。
有时他和妻子同坐窗下,妻子绣十字绣,他裁他的皮包。
窗外落叶无声,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能懂得在独处时直面自己内心的渴望,全身心的投入到喜欢的事情中来,是多么难得可贵。
徐静蕾喜欢自称自己是手艺人,在独处时光,她喜欢做手工活,一年多的时间里,自己一针一线做了一百七十多个包,几百件小饰品。
她说手工是最好的休息,专下心去,什么事都忘了。她的目标是,一年能够做365个包。
有时在朋友圈显摆她的“作品”照片,布包,链子包,钱包,软陶,项链、手串,有朋友也会笑她做的东西有些“廉价”,但她只笑笑说:
“你可以否定我的‘才华’,但是不能否定我的辛苦吗……”
叔本华曾说过,“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作家村上春树非常喜爱独处。他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不管是独自跑步,还是一个人坐在书房里写文章,他都不会感到无聊。他更喜欢一个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是全神贯注地听音乐。只需一个人做的事情,他都可以想出许多来。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可以找到自己,才能成为自己。
懂得高质量独处的人,选择了真实的人生,和灵魂的自由,才是真正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