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捷哥换了份工作早出晚归,我除了上班8小时,孩子晚上睡觉8小时,剩下的8小时几乎与他形影不离啊......影不离啊......不离啊......离啊......啊......
但这两天咽喉痛,嗓子彻底哑了,在这“暗无天日”的斗智斗勇中实在不想说话,呵,泼猴会给我这个机会吗?真的很想哭啊......想哭啊......哭啊......啊......
前天晚上,见他睡得快掉下床了,于是冒着下半身瘫痪(腰酸背疼)的风险抱起来给他挪了个位,然后,鬼知道他怎么就醒了,那一个起床气,哇哇大哭,鲤鱼打挺,凌晨1点尖叫不断,我又担心吵到邻居,于是那颗身心俱疲的心就像要爆炸了一般,情绪蔓延全身,“不许哭!”(这是我从来没对他说过的话),这下他哭得更凶了,一边哭一边对我吐口水(他的攻击行为,表示生气和不满),原本就很生气的我更恼了,语气严厉地说,“你又来!对你说了多少遍吐口水的行为不卫生,也不尊重别人!”他不甘示弱,“讨厌妈妈,我要把讨厌的妈妈吐走。”于是,我走了......留爸爸在那里凌乱好了。
我去了客厅沙发躺下,想到第二天还要上班真的太累了。当然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走了哭得更凶,“妈妈不要我了,妈妈不要我了。”又来这招,每次都是先发脾气,然后看我们反应,接着张口就来“爸爸不要我了,妈妈不要我了”......让人真的无语......
没过多久,他抱着被子哭着出来找我,讲的话听也听不清。“请你不哭了再说话,不然妈妈听不清楚你在讲什么。”我重复了好几遍,终于停下来说,“我要妈妈去床上睡觉。”“好。”于是我起身跟着他一起进了房间,一句话也不说,各自睡觉,大家互相秒睡......
第二天和他爸聊了聊白天生气打他屁股的事,顺便讲了讲晚上发生在我和他身上的事。带娃这件事吧,情绪就像过山车,一会哭一会笑的。
接下来相处的时间里我就用了这样的方式,小笼包吐我,哭着说,“小笼包不要妈妈了。”小笼包凶我,哭着说,“小笼包不要妈妈了。”小笼包打我,哭着说,“小笼包不要妈妈了。”总之,只要他做了对我不友好的行为都是,“小笼包不要妈妈了,小笼包不爱我了。”发现这招带来的结果是,他每次都会解释,“我没有不要你啊。”
“可是你吐我了啊。”
“对不起,我不吐了。”
“可是你打我了啊。”
“对不起,我不打了。”
呵,跟我斗。
总结:
其实一个小朋友在情绪里,你指望他“好好沟通”,是把他当成理智的大人在对待呢?情绪里不沟通。
情绪是流动的能量,并非压制它,而是给予出口,让它流动起来,孩子对情绪的认知、表达,还处在懵懵懂懂的阶段,他们大喊大叫、摔东西、发脾气,都是在用直接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你睡觉被吵醒,你生气、愤怒很正常,但是吐口水就不对了。我们一定要明确一点,情绪没有对错,错的是表达方式。
同他爸生气、愤怒一样,有情绪很正常,但打人就不对了。捷哥愤怒的打他屁股,扔他的扇子,这更像是他自己被烦了之后的情绪发泄。捷哥以为打他能让他听从指挥(杀鸡儆猴),结果导致现在他生气了就会打我们屁股(猴子先学会了杀鸡),呵呵哒的猪队友啊......(分裂)
我们习惯性的要“阻止”情绪。不是哄就是道歉,要么就是打一顿,但——情绪是需要流动的。被按回去的情绪一直在那里,他并没有好好的面对和感受自己的情绪,这样反而会让下一次的情绪更激烈!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越说什么我偏不要做什么。——几乎所有孩子都这样。不如换个角度来跟他们说话,告诉他们,“你正在做什么,这个行为无法表达你想说的意思。”——“你睡的好好的被弄醒了,你很生气对吗?——你生气妈妈可以理解,但是你吐口水的行为并不能表达你的意思,反而会让妈妈很生气。”等他冷静下来,再告诉他,“妈妈本来想哄哄你的,但是因为你对妈妈吐口水,妈妈很生气,就会走开。——这是你要的结果吗?
我为什么当下没做到?却只能在事后复盘,后知后觉。因为,人在情绪里的时候,智慧是会消失的,尤其在身体很累的情况下,在低能量的状态下更难管理自己的情绪。
没关系,保持觉察,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彩蛋:那天晚上再没管他,结果他扑通一声掉下了床,哭啊,然后我偷笑着抱起来,他又接着睡了,第二天我问他,“你昨天晚上掉下床没有。”“嗯。”“感觉怎么样?舒服吗?”“不舒服。”“嗯,这就是掉下床的感觉,现在你知道这种感觉了吧。”“知道了。”“那妈妈晚上抱你睡过来还哭吗?”“不哭了。”
早知道,就让你掉一次好了,那晚我这是操的哪门子心。
——202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