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节日在生活中的分量是越来越轻,没有那种盼望的感觉,充其量只是希望可以休息几天。加上这几年商家的炒作,只剩下买买买了。
离春节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小时候的春节,是从腊八开始的。腊八的早晨,一起床就能吃到母亲早早起床熬制的腊八粥,黏乎乎的,又香又甜。里面有各种的豆子,红豆,黄豆,绿豆,芝麻,花生…冬天是农闲的季节。农村人也不用下地干活,都待在家里。晚上一家人都会围在火边,一边烤火,一边剥玉米,或者花生。
在儿时的记忆里,每逢过年,最忙碌的是母亲。从腊月二十三,炕锅贴,母亲就开始忙碌起来。每天都有特定的事情去做,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贴花花……母亲一直要忙到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吃完年夜饭饺子。母亲在年初一的凌晨三四点就起来,祭拜祖宗,摆放满满一桌子的贡品,很虔诚的拜,祈祷祖宗的庇佑。
小孩子最开心的是有新衣服穿,还有大年初一的压岁钱。我们家过年最隆重的一件事,是给爷爷奶奶拜年。大年初一早早的起床,吃过饺子,跟父母一起回老宅给爷爷奶奶拜年。小孩子都要恭恭敬敬的给爷爷奶奶磕头,说新年好。
在农村,过年的几天,从初一到初五,并不是最热闹的,最热闹是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天。正月十五元宵节对小孩子来说就是看花灯,赶庙会。我的老家在镇上,很古老的小镇。儿时,镇上的街道很窄,大概有现在两个车道宽吧。每逢元宵节,临街住的人家都会在门口挂出各种各样的灯笼,有的是买的红灯笼,有的是自己动手做的花灯,每一家的都不一样。原本街上是没有路灯的,各式的灯笼把整条街都照的亮堂堂的。那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吃过晚饭和姐姐一起去街上看花灯。从南走到北,从东走到西,一家挨着一家,一个灯笼挨着一个灯笼的看,评论着哪家的灯笼最好看,最新奇,最别出心裁。四条街的花灯看完,也快到了睡觉的时间了。偶尔,有的年还会有打梨花的。听父亲说,是打铁匠一年生意不错,到年底拿出绝活让大家开眼界。打梨花是非常漂亮的,烧红的铁水用铁锹用力的打出去,带着光,飞到半空中,真得就像千树万树梨花开,漂亮极了。但是,去看打梨花也是很危险的一件事。要远远的看着,不能走的太近,滚烫的铁水落到身上肯定要烫伤的。有人偏不信,打着伞去近处看,结果,伞上全是小洞洞。长大之后,这些东西就慢慢的从年味里淡出了。
后来,我们都长大了,离开了小镇,离开了家乡,生活在不同的城市里,我们离家乡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儿时的年味,其实就是生活的仪式感。这几天和别的天不一样。小时候,家里的条件都不是很好,一年下来都盼着过年时那几天很平常过得不一样。现在长大了,似乎每天的日子都跟过年一样,随时可以买新衣服,有各种各样的零食,时不时的周末还可以出去旅行,生活的仪式感越来越淡了,感觉日子过得越来越没有味道。
我们还有儿时的年味可以回味,我们的孩子,正是童年,我们能给孩子传承什么呢?等他们长大了,他们记忆里儿时的年味又会是什么呢?我们的老祖宗有那么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正等着我们去发扬,去传承,传给我们的孩子们。而不是让什么圣诞节之类的洋节日充斥在孩子们的周围,留在孩子们的记忆里。
#羽西×简书 红蕴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