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脚本”这个词,是加拿大心理学家埃里克 伯恩提出的,他认为,人生脚本就是我们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对自己一生的规划。
有时这个规划是意识层面的,我们能记得;但更多时候是潜意识层面的,我们并不能明确感知到。
前文反复说,内在意识是怎么影响,甚至决定了外在现实,而通过外在的现实,我们可以去认识我们的内在意识。
我们都喜欢看戏,每个人都有些特别喜欢的电影、电视、小说。看戏过程中,表面上在看别人的戏,但有没有想过,那些你最喜欢的别人的戏,很可能也是自己内心戏的剧本呢?
做个练习
1,拿张纸写下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三件事或三个细节也行。
2,然后试着把它们完善,写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相关人物以及你在这个场景中的身体感受和情绪体验。
3,如果没有纸笔的话,在脑中回想也可以。
第1,大概在我13岁左右吧,地点是一个很严肃的场合,大家都很严肃的坐着。附近是最亲的人。
身体感受不记得了,大概是抗拒吧,情绪感受是压抑、不开心,一直阴雨蒙蒙,导致我现在都不喜欢下雨天。
第2,大概是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天气很冷。我跟同学走在回家的路上,妈妈骑自行车来看我,给我带了吃的用的。我记得妈妈的手很粗糙。
大概四五年前,我有点事儿想要用一笔钱。给我爸打电话,我爸说:闺女,我对不起你。那一瞬间我眼泪掉下来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其实在打电话之前,我心里已经有了腹稿,想好怎么说,怎么才能让他把钱借给我?但打通电话之后,发现击败套路的是真诚。
可能是因为这句话,这些行动,让我感觉我是被爱的。
3,大概在一两年前,刚过完年从老家回郑州,爷爷奶奶送我出门,我坐在车里,回头看他俩互相扶持着站在一块儿,驼着背,弯着腰。
忽然就流出了眼泪,可能是感动,可能是其他,当时的情绪需要宣泄,可我不知道是什么情绪。总结下来感受最多的是情绪,身体感受似乎被我有意无意忽略了。
这三个情景和我的人生有什么样的联系呢?需要探索,生命是非常奇妙的,而它最奇妙的一个地方是,人性看似琢磨不透,但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
不要单单满足于听别人的故事,不要单单满足于知道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展开你自己的神话,让每个人都明白这句话的意义:我们,打开了你。——鲁米
一切都是自传
每个人讲的故事,都是在说他自己。比如每位作家最感人至深的小说,很大程度上像是他的传记。
比如诺奖万年陪跑,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取材于他自己的真实人生,女主角绿子的个性和她夫人杨子是一样的。
他写年轻人,很多都有自杀和精神控制的表现,关于精神控制,村上在书中形容,身体里被别人装了一个什么东西。
也许因为多次见到朋友自杀,给他带来巨大冲击,于是一生都在用小说化解这个伤痕。他常常写到井:男主角进入井底待着,后来发现井底有一条路,走出去,就是他要去的目的地。
这个“井”村上的解释是:我的理想就是继续待在井底。武老师特别喜欢这个关于井的隐喻,经常会写:深入你的潜意识之井。
再比如《飘》是典型的自传,作者米切尔塑造了斯嘉丽,斯嘉丽常做一个梦,梦见自己身处一团迷雾中,不知去向何方。
最后白瑞德说不再爱她了,然后离开了家,她去追白瑞德跑到院子里,发现院子里有一团雾,看着这团雾,她惊呆了。
这团雾,可能是代表斯嘉丽潜意识的一团雾,或许也是人生的迷雾,人性的迷雾和村上春树的“井”,是同一个道理。心理学的迷人也许就在于,能帮我们看清楚这团雾或者井,到底是什么?
人生脚本
不同心理学家,会用不同的路径,去研究人性的迷雾。伯恩认为,每个人都在童年时代形成了一个“人生脚本”,就像一个人的人生剧本一样,会有开始、展开、高潮、结束、结尾。
一般情况下,没有深入地认识自己,就不会知道这个脚本是什么,只有当它真实发生了、展开以后,才会知道。
如果观察一下,最喜欢的作家、导演和演员,你就会发现他们的作品和他们的人生是互为影子的。
特别是最打动人心的角色或作品,最出彩的必定是很像原创者的自传,它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这是人类共同的故事。
那些伟大的导演、作家都知道,故事必须从自己的潜意识深处发出,才能打动受众。
就像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中,给河神洗澡的镜头,源自他小时候,某次清理一条看似清澈的小河,在淤泥中发现了很多东西,竟然还有辆自行车。
一旦知道,一个导演,演员,作家最出彩的故事,常常就是他们的自传时,就会发现很多东西。比如星爷所有片子有一个共同点:一个小人物,被践踏被瞧不起,后来经过奋斗,成为神一般的存在。
这还只是表面,更深一点的人生脚本,在《大话西游》和《西游降魔》里可以看到:男主角一直在逃避,并刻薄地对待他最爱的女人,直到女人用死证明自己的爱,男主角才悲痛成神。
真实的生命剧本中,星爷也成了神一般的存在,同时孤独至极,一谈起婚姻就自卑的不得了,觉得自己不可能有婚姻了。柴静在采访他时,提炼出了星爷的人生脚本,但他自己没有意识到。
自己在很多重要作品中,重复着同一个模式。说明星爷在潜意识的驱动下,构建了这样的戏剧剧本,他会成为华人圈最受欢迎的导演之一,也是因为他从潜意识中构建出的剧本,是我们很多人共同的人生脚本。
很多影迷热衷于他的电影,也都因为一个共同的感觉,在周星驰的电影里,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故事。
所以作为观众,在看电影电视小说,被某个故事打动时,请别只把它们当做一个简单的娱乐,你需要问问自己:
为什么这些故事触动了我?
天呐,难道是因为,这也是我的故事吗?
总结
第一,导演、演员、小说家,创造出来的出彩作品,常常源自于他们的自传。
第二,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说,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生脚本”,在他童年的时候形成,有开始、展开、高潮和结尾几个部分。
第三,那些最打动人的故事,很可能是人类共同的重要“人生脚本”。
第四,那些最打动你的故事,很可能是你的“人生脚本”。
思考
如果可能你希望你的人生脚本,像哪一部艺术作品呢?
我思考了一分钟,感觉挺长时间,觉得最希望自己的人生脚本像《三体》中的罗辑,一个成功的好人。有能力,有担当,有勇气,有智慧,还有运气,除了最后接班人选的有点不理想之外,在我看来没有缺点。
学到这里,我感觉好亏啊,以前电影中那么多感动我的瞬间,都没有记录下来,作为分析自我,解读人生脚本的工具和数据,错过了,有点遗憾。
但庆幸的是,我还年轻,我未来还有好几十年的路要走,我还有机会,有很多机会,让我可以弄明白“我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我怎样才可以不是这个样子”。
罗曼罗兰曾经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看电影是在看电影吗?不,是是在看电影中最像自己的那个地方。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这篇内容,你有什么不同看法吗?欢迎留言,我们一起探讨。